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战守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2(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战守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2(苏教版高二选修)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96  栏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教战守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2(苏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教战守策》    第一课时

课时编号:        主备人:冯诚  丰素贞    复备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语句,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

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语句,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媒体

投影

   

一、导入新课

在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积极实行变法的时候,苏轼曾经因政见不合,自请外调,相继在杭州等地任地方官。其实这不能说明苏轼不关心朝政,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苏轼就向进献了《教战守策》,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这是很有远见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战守策》吧!

二、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多义词

固  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然  此亦不然矣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动  步趋动作  夫无故而动民

行  行之既久   教以行阵之节 

兵  今天下屯聚之兵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

安  果安在哉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二)、词类活用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兽奔鸟窜

盛夏力作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三)、特殊句式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此其患不见于今

教之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

教以行阵之节

役民之司盗者

战者必然之势也

此臣所谓大患也

四、阅读与思考

1、理清本文的结构。

明确:提出问题——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居安思危(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可证)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不可养之太过)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解决问题——“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2、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3、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4、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明确:“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教后反思


,《教战守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2(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战守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2(苏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tag: 教学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