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西湖七月半》教案,
按唐宋记游的“目下无尘”,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那样的孤峭峻冷,欧阳修《醉翁亭记》的那种雍容优雅,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深沉悠远,都是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情调,而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虽然也表现文人的高雅意趣,也讥讽世俗百象,然而并不疏远世俗,反而是一种近乎“零距离”的接触,反映了晚明文风的雅俗融会。
“五四”新文学中,散文的艺术成熟最早,成就最大,到三十年代甚至形成一个“小品文”的繁荣时代。按周作人的说法,就是接上了明末小品文的源头。他说:“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当时小品文的例子,今天可以读周作人的《知堂美文》、林语堂的《语堂文存》、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等。(以及教材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在那个战斗的年代,鲁迅是主张文章要象投枪和匕首的,所以对这种文体很不以为然。他曾经这样形容这一类文章:“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chuo4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情感)所谈的题目,天下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过去的追怀,想谈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是这一类的文章。"
如今时代不同了,休闲成了时代的主题,这一类小品文有了用武之地,闲情散文、小女人散文、时尚小品,都得到发展。杭州西湖从来就是休闲的胜地,现在更是首当其冲,前几年把《西湖》杂志更名为《鸭嘴兽》,读者群定位于更高档的市民,即白领阶层,津津乐道于什么住大饭店的男人之类。都可以看作是晚明趣味的延伸吧。
评论 2004-12-31 15:01:39 学生:胡锦锦
看了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感触颇多,在我的作文《我的杂想》中自己也写了一段对西湖的感觉,“西湖美,但是这种美已经带上了太多现代的气息,失去了那种源于古代的秀美,断桥上黑压压的人群的脚步带走了她的幽雅,没有了淡妆浓抹的美。喜欢人少的西湖,自己在其中闲逛也就只是一个小点,融己与画中,感受清新;喜欢夜晚的西湖,微微的月光在湖中闪烁,湖水轻轻荡开,同样是一幅美丽的古画,泛着淡淡的古香;喜欢冬天的西湖,当那落叶在寒风中幽幽飘落,当那残荷静静的浮于那静的水中,当湖面的一切融于迷茫的雾气中,那又是一幅自然的最真的画面。”文采远远不及,但感受差不多。人少的西湖,才是最真的西湖,当西湖成为杭州的标志,当西湖成为众人的休闲胜地,这种景致意境已经很少人能感受到了,张岱描写的种种游西湖的人,描写自己在明月之夜赶去看西湖的窘境,讽刺了那些世俗赏月的人,也表达出自己的高雅,对西湖真美的渴望,这种心情在一个文人是可以理解的.我的心情亦是如此,留我一人于西湖,那种美与感受是无法言语的,但只是渴望而已。在现代,我们不会把所有游西湖的人说为世俗,因为大家要追求美,更希望在自然中感受美,于是西湖成为了众人所往的地方。其实,景不过如此,真正美的西湖存在与心中,人去声息,山犹画;月来星稀,山如镜;画香沁人,梦成仙。多美好的景色
上一页 [1] [2]
,《西湖七月半》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