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牧及咏史诗的特点
2、 理解《早雁》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比阅读,体会咏史诗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作者简介:
杜牧(八零三-八五三),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
杜牧早年即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慷慨激昂,好谈军事。立朝刚直不阿,敢于论列大事,指陈时弊。政治上不失为有识见、有胆量的进步人士。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在艺术上,杜牧自称追求“高绝”,不学、“奇丽”,不满“习俗”,所谓“不今不古”,正是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自具面目,但他的风格不像李贺的奇特,也不似元稹、白居易的平易,和李商隐比也能各树一帜。著有《樊州文集》。
二、诗歌赏析
《早雁》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乎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象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尾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过华清宫》首句“长安迴望”四字极为重要。解此诗者或避而不谈,或说作者已“过”华清而进入长安,又回头遥望。其实,这是从“一骑”方面设想的。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迴望绣成堆”的镜头。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小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已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
《题乌江亭》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 惺相惜之情。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作业:背诵《过华清宫》和《题乌江亭》
tag: 教学 题乌江亭 过华清宫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