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语言文字应用《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19  栏目:语言文字应用
标签:语言文字应用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最后。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绝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① C ,② B ,③ A ,④ D 。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 A 韵脚是,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选项 B 韵脚是,与之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选项 C 韵脚是,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选项 D 韵脚,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名句的掌握情况。①-相配,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②-相配,出自唐代杜甫《望岳》;③-相配,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④-相配,出自唐代李贺《马诗(其五)》;⑤-⑨相配,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⑥-相配,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⑦-相配,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⑧-相配,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押韵平仄;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喜爱我国古老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平仄格律,唬倒了不少喜欢古诗词的人.它其实就像古典园林一进门就挡在眼前的那座假山,看着巍峨嶙峋的,其实没多高,抬脚走几步,一下就过去了.假山后面的景致,才是越看越觉得心生敬畏;细细欣赏开始略品个中滋味.只要翻过'假山',就能尝到'美景'滋味.
二,格律诗的诗体:
(一), 关于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分五言,七言两大类,(六言诗非常少,故不列为主流.)每类又分绝句,律诗,排律等体裁.这里只简单介绍绝句律诗.
1,绝句:
绝句的体裁: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五绝是五言四句,七绝是七言四句.
绝句的要求: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第一句可压韵,也可以不压韵.
例: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律诗:
律诗的体裁:也是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的要求:五言七言都各为八句.偶句(第2,4,6,8句)押平声韵,奇句(第1,3,5,7句)的最后一个字用仄音.第一句也跟绝句一样押不韵都可以.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分别要对仗.例: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 ,关于押韵
1,诗歌有了韵脚会有什么特点
写诗要押韵,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样,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虽然追求自由的新诗越来越趋向于不押韵,但读着流畅的新诗,韵脚还是随处可见的.如果我说格律诗比自由诗容易让人记住,也许你不会反对吧 要是我们在大街上随便拦个路人,让他/她马上背出一首完整的诗来,恐怕脱口背完'白日依山尽'的比'小巷'或者'再别康桥'的要多得多吧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格律诗严格押韵.有韵就顺口,顺口就容易记.
2,什么是韵,"韵"究竟长啥样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大家都会说普通话,应该知道汉字是由声母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i'可以跟不同的声母组合成:
xi(西),di(低),ni(泥),ti(蹄) ,di(堤)
这些都是所谓的同韵字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看出这是我们上一节中举例的那首七律《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韵"脚.对"押韵"这个概念还比较生疏的同学,如果你有时间,不妨给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标上拼音,试试把剩下三首诗的韵脚找出来,一来熟悉一下"声母""韵母"的不同组合;二也复习一下格律诗所要求押韵的位置.
3,这个韵要押什么 怎么押
格律诗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押韵的,而且要押平声韵.
音韵学家把古韵分为三种,一个是上古韵,就是《诗经》《楚辞》里的韵脚.(上古韵是没有韵部的,是后人根据先秦,两汉的的古诗主要是先秦的古诗总结的.)上古韵我们先不说,因为暂时也用不到.
另一个是中古韵.在西晋末年发生了五胡乱华的事,天下纷争,民族大融合,当时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大概就是中古韵(或说语言)产生的原因.《平水韵》里把字分为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其中平声韵30个,我们写诗一般是按这30个平声韵来压的,而平仄也是根据《平水韵》里的四声分类来区分的.
还有一个是近古韵,也就是元曲的韵部,这里格律诗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所以忽略.
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普通话韵部,这个大家应该很熟悉的.就是网上常说的"新韵"了.对于初学者,可以自己考虑选择《新韵》还是《平水韵》读一读.
(三) ,关于对仗
在介绍"格律诗" (也叫"近体诗")的简单定义时我们说过,"绝句"(五绝七绝)一共由四个句子组成;而"律诗"(五律七律)需要八个句子.这多出来的四句还是有要求的,那就是得"对仗".
如果你对"对仗"这个术语不太熟悉的话,"对对子"或者"对联"应该不太陌生.咱们中国早就有过年时在门上贴大红春联的习俗:
爆竹一声除旧岁
梅花数点接新春
对联实际上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又叫'楹联',对仗则是中国楹联最基本的特征.
1,何为对仗
(1),什么对什么
先看一下:天王/宝塔(名词);盖/镇(动词);地虎/河妖;爆竹/梅花(名词);一声/数点(量词);除/接(动词);旧岁/新春(时间名词).
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这是抄自《基维百科》的定义:
"对仗",是中国诗的术语,也就是中国诗的创作手法与修辞规则."对"字在此做动词,意谓着将两两一对的东西放在一起."仗"字则来自古代仪式往往由两人一组来举行,有"仪仗"的"仗"意.对仗有时也称为对偶.
一共八句的律诗,要求中间的四句两两对仗.律诗的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还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要宽松一些.
(2),怎样"对"才算"仗"
"对杖"是指两个句子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足下述的要求:
两个句子的字数,句读,相同位置上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满足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子就构成一个对仗结构.
(3), 对仗的类型:
①,工对
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而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一样.由于名词的范围很广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文,时令,地理,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学,形体,人事,人伦等等.
比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一对仗结构中,"月对云"是名词对名词,而且是天文类对天文类,这一对就非常严格工整.象这种既满足词性相同又满足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工对";
②,宽对
比如"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元稹:《早归》)这一对仗结构中的"马对花",是名词对名词,但马是动物,花是植物,不是名词分类中的同一类.这种只满足词性相同而不满足词类相同的词对就叫做"宽对".
要注意的是,对仗的工整程度可以用工对的数目来判断,但对仗的"质量"却没有度量性的标准来判断.换句话说,对仗工整的句子不一定就比不工整的句子更美更好.
③,借对
除了上述的"工对""宽对"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对仗方法叫做"借对",其中又分为"借义""借音"两种方法.
"借义",比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一对仗结构中的"寻常"意义为"经常",对仗句中的"几度"构成"寻常- 几度"副词对,是宽对.但"寻""常"另有意义: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用这一层意义就构成了"寻-几"数目名词对,"常-度"度量名词对,都是工对.
"借音".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这一组对仗句中,"沧- 蓝"形容词对是宽对,因为"沧"表大小,"蓝"表颜色.但"沧""苍"同音,而"苍-蓝"形容词对就是工对了,因为它们都表示颜色.
④,流水对
在对仗结构中,也有一些对仗结构中,两句诗在内容上是互相依存的,要合起来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或者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结构中,两句诗对得很漂亮,但要合起来才能表明作者要讲的理或者现象.这种对仗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叫"流水对",好像流水一样无法分开,始终相依相随.流水对可以是工对,宽对或者借对中的任意一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