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的结构,是只有西方现代小说才使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小说家也应该像构思故事或构思人物那样,在脑海中或纸上画出一条明晰的线索。
四、课文解读
1、《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 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 其中较大的有六次。这样的“延迟”:(1)把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了下来;(2)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各种牲畜得以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3)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2、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答:① 让牲畜林成为一个“容器”;② 运用显性的结构因素构建全文;③ 在情节上设置危机;④ 运用“延迟”手法层层推进。
3、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作家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表明主题: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4、下面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以朱阿和德国兵为线索写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而其他德国兵的扫荡和其他农民在牲畜林里的其他事情则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是留白。
B、小说的结构之一就是对情节的取舍。《牲畜林》中作者只选取了一条线索上的内容,由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当时德国法西斯的其他情况。这就是“一叶知秋”。
C、《牲畜林》在选中了主要情节后,是按线型模式推进的。线型模式主要又有顺叙和倒叙,当然这其中会常有些插叙或补叙。《牲畜林》是按顺叙安排故事的,在开头部分有一点对“朱阿”的介绍文字,则属于“插叙”。
D、作者采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发展设置障碍,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朱阿迟迟不敢开枪,让人感觉到消灭敌人的不容易,从而深化了主题。
五、巩固与拓展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但无论如何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那么近,他那里敢扣动板机。难道就这样让他牵走吗?
B、虽然兔子不时的变幻姿势,但是总离不开准星。朱阿总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
C、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xīng)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缭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
D、《半张纸》其实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它的客观时间是瞥(piē)见一张记录电话的纸片的前后几分钟,而实际上通过人物的意识流活动,把两年甚至更长的生活都概括进去。
答:D. A、扳机B、变换 C、潦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三鹿奶粉事件中,一些不法原奶经营者通过添加三聚氰胺提高食品中的蛋白质测试含量的失信行为,诱发了整个奶粉行业诚信机制的轰然倒塌。
B、对于刘翔退赛的原因,有些人妄加揣测,大肆渲染;其实,我们更应该以一颗平常心事看待这件事情,对刘翔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C、
D、国庆长假期间,凡在本公司购买商品满1000元者,本公司将惠赠价值100元的礼品券。
答:A(A诱发:①诱导启发,如“人的联想”;②导致发生,多指疾病。用在A句语境中也是可以的。B大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如“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大肆活动”;此处宜用“大事”,大力从事,如“大事渲染”; C阑珊:动词,将尽,衰落,如“春意阑珊”“意兴阑珊”;用在此句中不合语境。 D惠赠,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赠送,与语境不合;此处宜用“敬赠”,指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与傅雷夫妇素昧平生的女子江小燕为傅雷夫妇保存骨灰,“鸣冤叫屈”,被打成“反革命”,曾十几年过着“宵衣旰食”的悲惨生括”。
B、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C、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
D、“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答:B(“石破天惊”: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A项“宵衣旰食”:形容非常勤劳,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C项“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D项“高山仰止”:指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句中用法属望文生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著名清代诗人袁枚来岳麓山游赏,据唐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爱枫亭”之名改成了“爱晚亭”。
B、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对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
C、今年9月10日起,又一批方便民众、还政于民特色的行政法规开始实施,得到了众多媒体的一致好评。
D、开篇就写忧国忧民者,敢称自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下笔爱写个现代诗的,则欣然以“东方泰戈尔”自居: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作者可真是大言不惭啊!
答:B.(A语序不当,“著名”应放到“诗人袁枚”的前面;C搭配不当,“一批”改为“几项”;在“方便民众”前加“具有”,与“特色”搭配;D不合逻辑,“中国的”与“东方”互换一下。)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 美 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借助“锦书”“飞鸿”等意象描写了一幅游子思乡图:两岸渺渺相隔,音信难递,词人柔肠寸断,泪水难收,不敢登上高楼远眺家乡。表达了词人思乡之情。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虚实相生。上片实写词人愁肠百结,归泪难收之痛;下片借用梦境渲染思乡之苦。(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① 戍:守卫 ② 正:评定是非 ③ 上:向上,这里指抬高 ④ 获:俘虏
(2)断句:出 与 楚 师 战,败 。穿 封 戌 囚 皇 颉,公子 围 与 之 争 之。
(3)“上下其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从文中内容判断,请说说这个成语的含义。
答:比喻耍弄政治手腕,营私舞弊。
译文:二十六年,楚国侵袭郑国。五月,到了城麇。郑国的皇颉驻守在城麇,出城与楚军交战,吃了败仗。穿封戌俘虏了皇颉,公子围同穿封戌争夺起来。于是,请伯州犁评判是非。伯州犁说:“让我问问这个俘虏吧。”于是就叫俘虏站着。伯州犁问道:“我们争夺的,是您这位君子,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伯州犁高举著手说:“这一位是王子围,是我们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要语言简明连贯,可适当添加、改动个别词语。
tag: ,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