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老子的角度,你刚才的解释是很好的。到庄子,隐士的性格就比较突出了,就比较有出世的色彩了。这是不是跟老子有些区别?
牟:有。庄子,从出世和入世的角度讲是比较消极的。但也有人认为从庄子开始建立了形而上学,因为他强调人的精神境界,这一点他讲得比较多。因此庄子的人生慢慢地转向了艺术,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把哲学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庄子是一个高峰。在中国美学方面的发展上,道家的贡献要比儒家大。《红楼梦》里面有一段,我看到作者在表达他的美学传统的时候,是从楚辞到庄子,到玄学,这是道家的传统。
如果没有道家将会怎样?
主持人:如果没有道光有儒,那么社会生活空间会很窄,人会活得很累,这里我想问怎么个累法,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刚才我们讲无为的好处,讲与民休息的好处,到了今天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我们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很多经济学家很关注老子的智慧。其实儒家有时候也看到这个问题。无为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如果能做到,孔子也是赞成的,他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但是儒家为什么不强调这个问题呢,主要是由于儒家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它总是觉得,“无为而治”并不容易达到。面对现实,儒家走的不是超脱的路子,而是从现实入手,从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实际途径。对于现实世界,孔子始终不满,所以总是讲有为,讲入世,现实感很强。他更关心经世济民。这样的儒家就比较少地考虑另外的问题,正如你刚才所言,也许就比较累。这是事实。对此,道家的思想就是一种有益的和必要的补充。
牟:那我给你“补充”一点。(笑)儒家忧国忧民,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过于关心,就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孔子不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是受到道家影响,无可无不可,所以孟子称他为“圣之时者也”。如果我做不了这个事情还有别的事情可做,我有个人的业余生活,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啊。所以我觉得,道家挺好。
当代就体系上说,还没有新道家,没有形成新的学派。但从个人而言,从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上来讲,我认为不同程度上普遍的都是儒道互补。也有的不是。有两个人,一个是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一个是王国维。我认为这两个人缺少道家的修养。(笑)大部分人在逆境中还在苦苦地寻求,他们不是采取简单的自我毁灭的方式,而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
主持人:您刚才所说给我感觉是,儒家本身的价值观和学术逻辑无法产生这种超越的东西,只能吸收道家。
陈:从历史上讲,早期儒家,是比较强调现实入世的方面。经过儒释道互相的对立融合,宋元明清道学里面其实已经容纳了很多超越的东西。我们清晰地刻画出的儒道区别,其实是理想型的对比,但是在宋以后的发展里,儒中有道,道中有儒,他们不一定都融成一个了,但是确实有融合的部分。最明显的就是道学,道学从佛家、道家、道教都吸收了很多东西,变成了新儒家,为什么是新儒家呢?新儒家的新字是说,不仅是理论思维上吸收佛道提高了,另外在人生的境界和气象上也都对佛道有所吸收。所以中国的文化各家各派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比如中国佛教,它之所以有中国性,那是因为它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特别是心性的境界方面,吸收了道家的境界。禅宗对人文日用的关注则受到了儒家的影响。
牟:儒家从孔子起就已经开始吸收老子的思想,只是不如后来吸收得多。陈:不一定是吸收,孔子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如无为而治等后来为道家所倡导的思想。孔子是比较浑全的体系,他不像后来的一些儒者只是发挥了某个方面。
牟:他们讲偏了。
陈:对。你比如孟子讲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但孔子的仁学境界则比较浑全,可以说也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因素。
主持人:最后请二位分别站在儒道的立场上评价一下对方。
陈:牟先生对道家、道教都很有研究,并且有个整体的框架,但他骨子里是个儒家。(笑)
牟:我自己觉得是儒道互补。(笑)
陈:亦儒亦道。
牟:在我看来,
tag: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