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江苏版第八册:习作六 讨论会,
实验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通过仪器和其他物质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实验:
我将用拆除过的废电池倒入花盆中,7个小时后,花的叶子开始变
黄,第二天早上,花瓣谢了;到了下午,花的茎弯了下来;又过了一天,根已经开始腐烂。
4、动手设计,加强宣传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学生已经深刻了解废旧电池危害的基础上,我发动学生做一个“小小环保宣传员”,让他们写写环保宣传语,并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完善,然后分发给学校各班级和附近居民。之后,我又建议学生动手设计废旧电池回收箱,组织学生在周未到自己村镇把废旧电池收集起来。此外,我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以旧换新”的活动——用自己节约下来的零用钱买一些新电池,以五节废电池换一节新电池。
(三)交流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有所感悟。并把自己在调查研究中的所得与所思与全体同学交流讨论,从而使学生的交往、合作、互动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
学生发言举例:
1、许多人都听说过,1953年在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这里的村民一个个神秘在死去,却一时查不出病因,原来罪魁祸首是汞化合物,上游的工业污染造成汞在鱼体内积累,当人们食用这种受汞污染的鱼后导致中毒。这是我们最早知道的重金属污染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可能接触到种种有害的物质。废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就体积和重量而言,废电池在生活垃圾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危害却非常大。
2、废电池虽小,危害却很大。废电池被弃后,电池的外壳被慢慢地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最大特点是它在自然界是不能降解,只能迁移。也就是说,一旦水体或土壤被污染,水体或土壤不能进行自身的净化作用将污染消除,而是重金属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从而随时间的推移,积累到一定量之后,产生致畸或致病作用,最终导致生物体死亡。重金属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食物链传递。鱼、虾吃了含有重金属的浮游生物后,重金属在鱼、虾体内积累,人再吃了这样的鱼、虾后,重金属就会在人体内积累,达到一定量之后,就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严重影响。
3、通过我们这次活动,我们不仅知道了废旧电池的危害,并在调查的过程中加强了我们几个人的交涉能力,体会到团结合作对于一个团体工作的重要性,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为环保事业作出了自己的一分微薄之力。我相信通过我们组员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大家对废旧电池危害方面的知识多多少少有了点了解,环保意识也会有所提高。如果有更充足的时间相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
(四)拓展提升——为环保献计献策
据有关部门反映,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目前看来是没有经济效益的,不大可能赢利。所以许多地方回收再利用也就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但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我们应加快废旧电池回收与资源化处理步伐,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此我们也有几点小小建议:
1、我们应该做到不乱扔废旧电池,如果在大街上见到被扔掉的废旧电池主动捡起,并放入电池回收箱,如果见到别人乱扔废旧电池,应该告诉他这样做的害处,劝他把废旧电池放入电池回收箱。
2、废电池的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收集、分类、运输、处理、处置等一系列过程,牵扯面广,需要环保部门、环卫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电池生产企业、电池销售商以及公众共同配合才能做好,同时宣传教育手段要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多管齐下,才能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3、加强废旧电池回收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对废旧电池危害的认识。把回收废旧电池的活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四、研究成果
1、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和精神生活
新课程教学法指出,儿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所进行的新的经验或意义的构建应当通过诸多活动方式来实现。这些方式包括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等。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开放的生活空间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的整体认识。
而以往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在老师们的观念上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中,“活动”要么更多地被作为“课外”附加的事情,要么只是“课内”的补充和调节。似乎始终充当着学科课程的“配角”。而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这就要求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到社会中去,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去实践,去活动。就如在本次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处理”,如果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张图片和几页资料,那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调查,去思考,去创造。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活动中,感受活动所带来的快乐、痛苦、成功、失败。在这种认识中,学生将自己融合在开放的情境中,并在认识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和感悟。
2、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与居民的交往和自己亲手设计废旧电池回收箱,使学生学会了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探究、反思。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一直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分组自由,他们置身于动态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参与和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开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式探究,多而激发创新动机,勇于创新,并乐于创新。设计电池回收箱和写宣传标语,促使学生大胆创新。他们想法独特,构思新颖,他们创新的火花在活动中逐步闪现,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渐加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道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3、培养了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今的课堂教学,只把一些比较局限的知识内容依靠挂图,投影等展示给学生,已无法满足新课程下的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教师更应提供更便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因此本次活动让学生到网上,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在积累了一定的信息之后,那么学生才能有目的的去调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使学生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收集资料的方法中,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锻炼了综合性学习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研究思考
研究性课题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团队精神,感知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要领,让学生直接感受现实对心灵的触动。获取许多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而对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教育观,积极参与其中;必须转变学生观,全面评价学生。具体来说,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重过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
因为初次开展这项活动和研究,存在了不足和问题,但主要让学生参与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会研究的方法,应用学过的知识等方面基本上达到了目的,由此本人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学会选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研究性课题的选择,尽可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又紧密与科学知识相联系,选择并确立与科学、技术、社会关系密切的选题。如果相当陌生的课题和领域,会因难度太大难于亲手实践失去兴趣,不了了之。另外,理科生要有意选择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选题来研究,使自已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趋向均衡。
(二)、形式不拘一格及成员自主组合,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是课题研究的有利保障。学生自主选课题,提课题,小组研究与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从“我听教师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地收集资料、亲手实践与调查,使研究成功地开展。另外,活动的时间可分散与集中结合,但不宜过长,不要超过一个学期。
(三)、教师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帮助学生消除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是课题研究的发动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不是代替,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人,教师在这研究性学习中最大的成功就是激发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这需要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兴趣扶上教育的宝座,学生由浓厚的兴趣为起点,最终完成课题并获得成效。那么,现在看来,知识不仅仅是一章一节连接起来的,而且,在热爱中才有活力,在探索中才有生命。
附录2: 废电池的危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江苏版第八册:习作六 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