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启发”是一种态度——听朱菊仙老师执教《池上》有感,
“启发”是一种态度——听朱菊仙老师执教《池上》有感
星期三,我听了一节随堂课(没有事先通知的课)——朱菊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古诗《池上》,心中感受颇多。
我满意,朱老师课前深度解读教材,把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流程自觉内化到“心里”的教学行为;我认同,经典的话语在课堂中适时回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的具体做法;我欣赏,朱老师简洁却不简单的课堂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教学场面……然而,令我暗暗佩服的还是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可见的对学生恰到好处的启发片断:
如:生字“撑”的教学片断
师:谁来读
生:(一生读,又一生读)
师:“撑”这个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生: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一个“掌”。
师:有谁知道这个字为什么会用“提手旁”吗?
生:因为撑船的时候要用“手”来撑,所以用“提手旁”。
师:所以说“撑”这个字是什么词性?
生:(齐口回答)动词。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读音?
生:(稍稍停顿,齐口回答)后鼻音。
师:(指一生)你来读。(又指一生)你来读。(面向大家)大家一起读。
就生字“撑”的教学,假如朱老师只是直接对学生说:“这个字是提手旁,是后鼻音,大家一定要看清楚了。”那么,学生只会在短时间内被动、机械地记住,而一段时间之后,记忆就会模糊、退失。然而,在上述片断中,朱教师没有直白的告诉,有的是耐心的启发和点拨。在她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对“撑”的字音、字形、字义深入理解的过程。这种基于理解上的记忆,才可能是长时间的记忆。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身体力行。谈到
“启发”,绝大多数老师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词儿,甚至还会觉得有些老套,不够新颖。就是这样一个熟悉了不能再熟悉的词儿,我们做得怎样呢?
有些老师,为了体现自身的教学素养,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过于华丽,听课老师费了很大的劲儿才能听明白,学生就更难听懂了。学生连听懂还是个问题,何谈“启发”?
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扎实有效,把每个知识点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让学生成了学习上的只会“吃奶”的长不大的孩子。老师做的是“吃力又不讨好”的事。
有些老师,课前没有深入钻研教材,课上稀里糊涂乱讲,还美其名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这些种种迹象都不是真正的启发!
以前,我们常说启发是一种教学方法,听了朱老师的课后,我更觉得“启发是一种教学态度”!课前,深度解读教材的态度;课上,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态度(哪怕自己学生获得的知识是肤浅和幼稚的);课后,让知识巩固、延伸的态度…… ,“启发”是一种态度——听朱菊仙老师执教《池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