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三次运用及思考-
11-07 15:19:47 浏览次数:591次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三顾茅庐》的三次运用及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该利用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收获。
教学《三顾茅庐》时,我前后共三次运用教材进行了语文训练。每次运用时的着眼点和训练点均不相同,后一次都是在前一次基础上的提高。通过对同一教材的三次运用,交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带领学生品尝了学习语文的乐趣,领略了语文的魅力。
一、 第一次运用——课内开发,发掘文中的留白
在分析教材时,我发现第三自然段详细叙述了刘备第三次请诸葛亮的经过,但整个自然段中却没有一处人物语言的描写。我想:如果让学生来试着设计、添加人物的语言,能不能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故事中各人物鲜明的特点呢?刘备的“求贤若渴、尊重人才”,张飞的“鲁莽、忠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自然段中缺少人物语言,而故事发生时人物不会不说话的,激发学生来设计人物语言的兴趣,猜一猜故事中的人物各会说什么。接着确定在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添加人物的语言。其次,商讨出设计人物语言的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分组分角色设计语言。
通过练习,我发现学生为了能把人物的语言设计好,周详、深入地考虑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故事前因后果,有的学生甚至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这些人物的其他故事。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
二、 第二次运用——课后延伸,进行写作练习
有了课堂上积极热烈地讨论交流,我进而想:能否在此基础上,继续把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改写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呢?这是一次先述后作的练习,把课堂上的只语片言写成一篇完整有序的故事,也是提高啊。在四年级习作中,描写人物语言也是难点。
课后,我布置同学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并给予了几点指导:人物语言可以照课堂上讨论的写,也可以进行新的设计;为了让故事的更加生动,可以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课文的这一部分只有一小节,改写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分节写,比如的景物描写就可以单独作为一小节。习作细节写不具体,小节划分不正确正是学生在习作中常发生的问题。
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我提议他们将写好的故事和家长分角色朗读。优秀故事,我们还将发布在班级网页上。
三、 第三次运用——课外拓展,提升语言感悟
学习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我再次想起了《三顾茅庐》的第三小节:
这部分内容很适合改写成剧本。
改写剧本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剧本这一形式的认识;其次,复习了《三顾茅庐》;最后,剧本中需要学生对人物动作、神态有专门描写和介绍,而且描写得要更加周详。
在学生改编的剧本中,我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人物语言更加丰富了,动作、表情十分传神。
令我没有想到是,还有不少同学把它改成了多幕剧,因为他们发现了故事中的地点、人物、事情都在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场景在变化,有山冈(路上)、诸葛亮家门前、草堂前、草堂内。我深深体会到: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后,学习中才会有创造力。
随后,我又让学生邀请父母照着自己的剧本来演一演,这下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表现得异常踊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是编剧,又是导演,还是演员。而在这一切过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语文的学习,不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通过三次对《三顾茅庐》的运用,我有几点很深的体会:
1、教师对教材的多次挖掘和运用,可以从无意识而为转变成有意识而为。只有当有意识而为时,运用的目的性才强,预设才会全面充分,训练的有效性才强。
2、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运用,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是否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追求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3、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是最有效的。教师挖掘、运用教材时应多创设些学生喜爱的语言实践机会。
4、语文教学中综合利用教材,注意前后联系,注意层次的渐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对语文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三顾茅庐》的三次运用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