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齐读)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齐读)
(3)品读第二层。
过渡:既然人死的价值有轻重不同,那司马迁是如何选择的呢?
出示: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这样死”指什么?
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4)第三层。
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从这两个感叹句中你们有体会到什么?
你能把这种坚定的信念读出来吗?(生读)
三、再读一、二自然段,回溯“发愤”的缘由。
从起初的悲愤欲绝到后来的发愤著书,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司马迁?再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原因。
1、再读一、二小节,边读边思。
2、交流,出示。
(1)古代英雄的故事 所以(引读)
(2)父亲临终的嘱托 所以(引读)
(3)自己多年的努力 所以(引读)
3、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
齐读: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4、提问:从这时候开始,司马迁就一心开始写《史记》,没有什么别的想法了吗?
5、提问:你从哪儿读出来的?交流。
四、品读描写行动的语句,感受不屈的精神。
1、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1)用心读一读这段话,读进字里行间,哪些字、哪些词牵动了你的心?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尽力”说明想控制很艰难,很痛苦。
“埋”说明在尽力控制,而且很深。
可以换成“藏”“压”“关”吗?
看着这个字,想象着用土一层一层地覆盖,深深地“埋”,你的心情怎样?(压抑、痛苦、难受、沉重……)
(2)看图片,听音乐,想像司马迁强埋这种备悲愤的的心理活动,练习写话。
出示:写着写着,痛苦与耻辱又一次涌上司马迁的心头,他愤然摔下笔,踱到狱窗前,望望窗外,仰天长叹。此时,他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于是,再一次拿起笔,继续写了起来。
(3)指名读,读出沉重、压抑感。
(指导朗读)
就这样,他一写就是13年,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呀!这期间死亡的威胁,精神的摧残,人格的剥夺,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此时,这一行行隶字仅仅是用墨在写吗?还用什么在写?(用血、泪、生命……)
2、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敬佩之情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用心感悟这一段看似普通的文字后所蕴含的艰辛与努力吧!
鲁迅先生在读完《史记》后,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都是中华文学史上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度。
7、此刻,你对司马迁的 “残生”之年有什么评价?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我们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回过头再看课题中的“发愤”二字,他传递给我们的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的精神,一种……的精神(学生回答),再次齐读课题。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坚强不屈
坚忍不拔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tag: 教学 史记 司马迁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