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风点火
画外音:在上一集
汲黯的两次告状,他告的都是御状,都是当着汉武帝的面告的,这两次御状都是触及了公孙弘是不是一个可信任的人,可以说是信任危机。但公孙弘却两次逢凶化吉,那么公孙弘心里边是不是真的把这个包袱,也就是把两次告状的汲黯这个包袱放下来了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看。《史记》有一篇叫《乐书》,据史学界的考证这个《乐书》并非是司马迁的原作,但是《乐书》中间记载了一首歌很有名,这首歌是汉武帝得到了西域的一匹宝马,叫天马,所以汉武帝就写了一首《天马歌》。《天马歌》不长,一共有四句,“天马来兮来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障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个歌的意思是说西方的天马历经万里来到了大汉之国,而大汉呢是个有德之国,所以四夷的人都宾服于它。当然,汉武帝写《天马歌》的时候非常兴奋,因为它对西域的开发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得到西域的天马。但是,当汉武帝满怀兴奋写《天马歌》的时候,汲黯在旁边。汲黯在旁边听见了以后,汲黯当时就批评了汉武帝,他说凡是王者作乐,就是做君王的人你要写歌,一定要上要承继祖宗,下要感化万民。但是你写了这首歌,既不是承继祖宗,又不是感化万民,这个歌要把它配成乐来演唱实在是不合适。所以这个汉武帝正在兴头上汲黯是一盆凉水浇上去,汉武帝当时就楞了呆了,这个时候还有一个人在场,公孙弘。公孙弘一看汉武帝作了《天马歌》正在兴头上,汲黯来了一盆凉水,公孙弘觉得机会到了。公孙弘抓住机会说了七个字,这七个字是“黯诽谤圣制,当族”,说汲黯这个人啊诽谤皇帝制作的乐曲,应当灭族。所以公孙弘这个人不得了,我们上一集讲过,公孙弘两次面对汲黯的告御状他都能化解了,显得非常碱度。但是这一次公孙弘倒是露出真相了,汲黯的一番话他马上奏上去,而且最后是两个字“当族”,应当判为灭族罪。我们从这里能够看出来,公孙弘绝不是一个肚里能撑船的丞相,不是一个大人大量,他所有的大度都是一种伪装,一种假象,是一个作秀。那么汉武帝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呢?汉武帝这个人杀大臣是非常有名的,我们讲过汉武帝在他一朝五十四年中间,除了第一任丞相是汉景帝留下来的卫绾以外,其他十二位丞相死在他手里六个,杀大臣是非常有名的,但是他惟独对汲黯非常的宽容。他这一次也是一样,很不高兴,但是他沉默,没有杀汲黯。这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三个人,汲黯的耿直忠诚,公孙弘的阴险狠毒,汉武帝对汲黯的宽容,看到了三个人的品格。同时我们从这件事件看到了公孙弘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公孙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公孙弘是一个不把仇恨写在脸上的人,也是一个伺机,就是一有机会就直取命门甚至于要灭对方全族的人。我们再看公孙弘咬了汲黯一口,他满以为这一口一咬汲黯就完了。但是汲黯竟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公孙弘怎么办呢?公孙弘很精明,不再咬第二口了,适可而止。这个适可而止,其实公孙弘是很恨汲黯的,他只咬一口,本以为这一口就致敌于死命,一看不能致敌于死命不再咬了,适可而止,这个也很不得了,因为他要再咬一口的话,他的伪善、他的凶残就暴露了,他只咬一口。那么,下面将来他还咬不咬汲黯呢?那就再等机会。
画外音:根据
所以公孙弘翦除政敌的计划并没有就此停止,除了汲黯之外,他又盯住了第二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下面即将讲到的主父偃,那么主父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主父偃的早年跟公孙弘差不多,早年也很坎坷。主父偃这个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能够,他当年在齐地游学的时候,当年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后主父偃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西入函谷关,他去找谁呢,找卫青。他觉得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他如果有机会的话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结果卫青也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就是方父偃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条路,铤而走险。他那个铤而走险就是他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这就是主父偃的机遇了,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说奏章一共写了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这个对匈奴作战的还是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他不同意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啊,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不对,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这个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主父偃就是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画外音:主父偃一年之中被连着提拔了四次,成了皇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大红人,于是丞相公孙弘也就把主父偃视为了头号敌人。然而要除掉主父偃这样一位皇帝身边红极一时的宠臣,肯定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当公孙弘苦于无处下手的时候,天赐良机,远在齐国发生的一件丑闻成了公孙弘攻击主父偃的最大机会,这究竟是什么丑闻呢?主父偃虽然是齐国人,但是离乡多年,早就没有什么关系往来,他又是如何跟齐国丑闻牵扯上关系的呢?
武帝时期齐
tag: 资料 中学 江苏省 连云港市 灌云县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