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 B.余韵徐歇(停止)
C.自以为得之(代指“遗踪”)矣 D.桴(木制的鼓槌)止响腾
31.本段是全文的第一段,作者从石钟山的 开始入笔,以两位古人“郦元”和李渤的观点为引子,其中后者是 (填赞同或反对)前者的观点,作者对二者的观点持 态度。这一点从文中 这句话可以判断。(4分)
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 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⑥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⑦ 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 ④欲以此驰骋当世
3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3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35.阅读全文填空:(4分)
作者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悲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6.这篇文章寥寥数语,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一个典型特征: ,作者赏明月,看松柏,自放于山水之间,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 的情怀。
《后赤壁赋》参考答案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16. B 履:登、踏
,苏教版选修《后赤壁赋》同步练习及答案tag: 赤壁赋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