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648  栏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设计人:罗宏涛   审核人:刘增杰   使用时间:2012.10

班名:            组  名:            姓  名:          

【学习目标】

1、 翻译并理解文章主旨。

2、 对照手法的运用。

3、 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学习重点】

          作者在写李愿所居所言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失意心理。

【学习内容与过程】

NO.I  预习导读

一、背景简介: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当时韩愈三十四岁,正在长安等候调官,仕途不顺。本篇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反映韩愈此时心中抑郁不平之情。    

二、文体介绍:

    本文是赠序文体。古人临别常以诗文相赠,并以序叙说赠别旨趣。赠序在唐初叶开始盛行。韩愈写的赠序,内容丰富,多方面反映了他的思想见解,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以后人们所写赠序也有不附诗文的,内容多赞许、勉励之词。

三、文本阅读:

    1、诵读正音,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鲜少(  )   旗旄(  )   才畯(  )   嗫嚅(  )

        便体(  )   轻裾(  )   黜陟(  )   趑趄(  )

    2、注意下面加点词语。

 ①通假辨别:     才畯满前           秀外而惠中

      ②古今异义:     奔走于形势之途

      ③词类活用: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         膏吾车兮秣吾马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

     ①飘轻裾,翳长袖     (使动用法)(飘动着轻轻的衣襟,遮蔽长长的袖子)

     ②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定语后置)

                        (这就是那些被天子赏识、为当代出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

     ③触刑辟而诛戮      (被动用法)(触犯刑律而遭到诛戮)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道古今而誉盛德         (说古道今,赞誉他的大德)

     ②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与其身体得到快乐,不如内心无所忧虑。)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这样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哪种人贤,哪种人不肖呢?)

     ④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润滑我的车轴,喂饱我的马,跟随你到盘谷去啊,让我一辈子在那里安闲自得。)    

四、课文简析:

       这篇序文,既是赠友之作,又是抒怀之篇。它巧妙地揭露了官场丑恶,倾吐了内心的不快,表达了对隐居的向往。

       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简练的笔墨叙写盘谷之美及得名由来。第二部分借李愿之口,写三种人的作为和生活:一种是高官权臣,声势显赫,穷奢极欲;一种是隐居之士,洁身自好,无毁无忧;一种是钻营之徒,趋炎附势,行为可鄙。这是文章主体部分,看似叙述李愿言论,实含作者强烈感情。第三部分,先用“壮之”赞美李愿的话,表明“愿之言”即“愈之意”;再以“歌”词极言盘谷之美、隐居之乐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文章虽以引用李愿的话作为文章主体,但在引用中运用了对照手法,既有高官权臣与钻营之徒的对照,又有隐居之士与这两种人的对照,造成强烈反差,因而对照中寓有褒贬,委婉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NO.2  研读探究  

一、问题探究:

      1、文中描绘了哪三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种人是所谓“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的“大丈夫”。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声望极高;“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权势极大;“武夫前呵,从者塞途”,显赫一时;“喜有赏,怒有刑”,一切以自己的好恶为转移;“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喜欢听阿谀之词;“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姬妾成群。这些描写,使那种身居高位、依仗权势、穷奢极欲的官僚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人是另外一些不遇于时的大丈夫—--隐者。这种人的想法是“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他们欣赏大自然美景,享用大自然的赏赐,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与世无争,超然物外。这是李愿心目中的正人君子。

      第三种人,是那些钻营之徒。他们“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钻营吹拍,非常忙碌。他们进出权贵门第时,“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可笑可怜,丑态毕露。这些人不怕秽污,不怕刑罚,只图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这是李愿直接抨击的对象。

      李愿说的这三种人,实质只是两类:一类是已在高位的权贵和正向权贵拚命挤入的趋炎附势者,也就是已得志和未得志的小人;另一类则是鄙视这些小人的隐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末段是赠歌,极写隐居之乐。“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壮之”是意动用法,一笔收束上文。歌词处处与开头照应。歌词可分三层:    第一层照应首段,写盘谷的环境之美。    第二层写生活在盘谷的隐居之乐。    第三层写作者对盘谷的无限向往。

      作者对友人李愿从以情相送到以志相随。末段与起段相呼应,起到珠联璧合的作用,而且与中段的主要部分联系起来,表明作者爱憎。    

      3、写作特点。

      ①构思独特

      韩愈将人们熟悉的惜别赠言的主题引到新的风格创造上来。全文通过“愿之言曰”四个字引出,“通篇包举李愿说话”。(茅坤:《韩文公文钞》)这是颇为独特的章法。其言或可出于李愿,或不出于李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赠序对象之口自己说出,全用虚笔来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如行云流水,不能不谓之“新鲜奇特”。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②善于运用对照的写作手法

      文中通过李愿之口讲了三种人,让“不可一世的权贵”、“洁身自爱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小人”三种人都在文中亮相。于比较中,“得志之小人”与“不得志之小人”两边夹写,而隐居之高乃见。(刘大魁:《评注古人辞类纂》)作者在写遇于时的“大丈夫”时,突出了权势和声威的炙手可热和不可一世;写趋炎附势之人时,突出了他们奔走权贵、伺候公卿的可叹可悲;作者在写隐士时,突出了他们起居安适、无毁无忧的可贵可乐。

      这种写法,使隐居者心灵之高洁与小人灵魂之卑污,形成鲜明对照。若将隐居者与得志、不得志两种人分别比较,文章势必冗长、拖沓。这样将隐居者放在中间,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态不言自明。    

[1] [2]  下一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语文版选修)》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