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心术》备课资料,
“理”是事理,知义之所在为知理;“势”是战略形势,要知自己所处的形势;“节”指军事指挥应掌握的法度节度,能正确确定作战方案,调度兵力为知节。“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知己知彼,知节是关键,也是其他四知的目的和表现。苏洵认为“知节”之将,能“忍”能“静”,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品质。在战机来到之前,能以忍待勇,以静止动,不因小利小患暴露作战方略,以应付大利大患。能如此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第七段,论运用长短之术,出奇制胜。
作者认为,“兵有长短”,谁都想用避短以避实击虚,但战争是双方的事,“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用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抗暴吾短使敌疑却;阴养吾长使敌狎堕,这就是苏洵对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考。
第八段,论善用兵之道,“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作者认为,“善用兵者”要使军队“无所顾”、“有所恃”,打仗才能勇敢。一切有利地形如地形之固、兵器之利都是“所恃”,凭所恃可以坚定斗志,鼓舞士气。作者先从正面比喻论证,“尺笙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有恃则勇,无恃则怯,“人之情也”。后从反面比喻论证,“袒裼而按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意思是说,如果以为“有所恃”而麻痹涣散的话,其“所恃”将不可恃。善用兵者注意发挥有利的精神作用,以振起军心,巩同阵容,这就是“以形固”,能用有利的形势巩固自己,“则力有余矣”。这是苏洵对用兵应“有所恃”而不可徒恃的辩证认识。
五、主题: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涉及战争中诸多重要问题,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六、参考答案:
第一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参考答案:每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A.先后有序,由治心①而养士②③④,由养士而审势⑤⑥,由审势而出奇⑦,由出奇而守备⑧,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
B.先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第二题
命题意图: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议论文不同的论述结构和不同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心术》采用了分析推导的论说方式,《六国论》采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
《心术》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句,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有机结合。《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紧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深入分析。
第三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译能力。
参考答案:学生可自行找出感触较深的句子并进行翻译,翻译可参照译文。
第四题
命题意图:掌握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
参考答案:以下加点的形容词用法并不一致。
A.谨:使……严谨;严:使……严格
B.贤:有才能的
C.智:有智慧;严:严格
D.险:险要之处
E.老:以……为老
七、精华赏读。
1、苏洵的这篇文章贵在真,论真正之理,切实之论,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文章不以生动取胜,不以雄辩取胜,不以语言取胜,也不以构思取胜。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前两条讲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出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再次是战争中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暴短”就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人圈套。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方因素的关系。作者总是从矛盾的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实用的特点。
当年苏洵“见元吴叛,配方用事久无功,天下事有当改,因挟其所著,嘉佑初来京师”。所挟之著就有《权书》十篇(《心术》)为第一篇),欧阳修读后大为赏识,并推荐给仁宗,苏洵从此名声大作。靠的就是切实地讲理,以理服人。但在今天看来,其中也有些应理性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既然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兵的斗志,那么士兵能对正义和非正义无知吗?这种“愚兵”思想是不足取的。再者,“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这种论断也显得有些迂阔,有纸上谈兵之嫌,当然在现实作战中不应一概照搬套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但总起来说,瑕不掩瑜。
2、文章的语言风格十分鲜明。
起语多“凡”字,使行文理足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全篇多短句而少语词,语调峻急,锋不可犯;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又是极富哲理的句子。
八、赏析与研究资料。
《心术》赏析
宋王朝在同辽和西夏的关系上,一直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因此苏洵的忧国之心,甚于忧民。他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的结构,初看颇为特别,茅坤就指出它“一段段自为支节……非通篇起伏开合之文也”(《苏文公文钞》卷七)。的确,文章的每一段都独立谈一个问题,彼此之间似乎并无多大联系。但仅作如是观是不够的。苏洵的文章往往转折极多,左萦右拂,一节未了,又生一枝。初读似觉各节互不相连,枝叶横生,意多词杂;多读几遍,便会觉得它首尾相应,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节各有妙用,如引线穿珠一般。本文首段论治心,二、三、四段论养士,五、六两段论审势,七段论阴长暴短,出奇制胜,最后一段论守备,要“无所顾,有所恃”,而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正如吴楚材、吴调侯所指出的,本文“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序,文之善变化也”(《古文观止》卷十)。
这篇文章涉及战争中诸多重要问题,以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凡兵上(尚)义”,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即战争与充分的物质准备、旺盛的战斗意志之间的关系。“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前两条讲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后两条讲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所谓“无所顾”,就是战争的正义性激发起来的为国牺牲的精神;所谓“有所恃”,就是作好了战争的充分的物质准备。二者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苏洵还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但武器本身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赤臂握剑,大力士也不敢逼近;身穿铠甲睡大觉,小孩子也敢弯弓而射之。武器只有与具有旺盛斗志的人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威力。再次是战争中的阴长、暴短的关系。“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具体来说,暴短就是“当敌之冲,人莫不守,我以疑兵,彼愕不进。虽告之日‘此无人’,彼不信也”。阴长就是“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时令老弱,登埤示怯。乘懈突击,其众可走”(苏洵《法制》)。暴短是有意显露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是有意隐匿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文章还阐述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试)知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不难看出,对战争中的问题,作者总是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战术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切合实用的特点。
读此文,给人以排宕顿挫之感,这得力于文中大量排偶句的纯熟运用。在散文中运排偶句,“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不仅吸收了骈文音调铿锵,形式优美的特点;而且排偶句和长短句交替互用,又有连类引发、一气贯注的效果。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排偶句却有十余处之多。像“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样的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又是极富哲理的警句。茅坤说“此文中多名言”(《苏文公文钞》卷七),就是针对文中大量的排偶句而言的。这些句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上一页 [1] [2]
,《心术》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