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心术》同步练习

《心术》同步练习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64  栏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标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心术》同步练习,
   1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 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那么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14.下列各个句字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所主张的用兵“心术”的一项是:
①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③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⑥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创新试题】
     五.阅读下面一段苏辙的《六国论》,完成15-16题:
                六  国  论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犹,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5.比较苏洵、苏辙《六国论》两文的异同点,填写下表:
           篇名 项目  苏洵《六国论》  苏辙 《六国论》
观点  同    
异    
结构  同  
异    
写法  同    
异    
 16.试以《六国新论》为题,从人才的利用和革新变法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阐述新的观点。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宋仁宗年号)     2.B     3.C(使动用法)    4.B
 5.               古义:那实际上,           今义:副词,承上文转折
            古义:泛指组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另起话题的发语词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智慧
            古义:旧例,                 今义:有情节的事情
  6.曹操、曹植、曹丕;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7.B.   8.B        9.A             10.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11.A             12.B
13.B(暴为显露)             14.C
15:
           篇名 项目  苏洵《六国论》  苏辙 《六国论》
观点  同     六国灭亡,主要是内因。
异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弊在自相屠灭。
结构  同        逐层深入
异  设置分论点,分论合议。  选 其一点深入击破
写法  同  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异  议论有“破”有“立”,  重在立论
16.略
 


【心术】小解  


◎  天蛇王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烦躁了几个月的心情终于在看到上面这句得到暂时的安定,其实仔细思考,烦躁的根源在于莫名的烦恼,当人处于不顺的时候,烦恼往往是莫名其妙的,也许就是看见别人一个很普通的动作,但一想自己的处境往往烦恼的厉害。但一旦找到烦恼的根源,就可以从根源彻底清除烦恼,而这根源就在于治心。感觉并不是非要作将才要治心,作一个普通人更要治心,心中烦躁是才是万恶之源,也许佛经中说的五毒都是源自无名的烦恼。看到“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这句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个人理解就是先静静的破除烦恼,只有心情平静下来,才能回复正常的思维,才能拨开迷雾,仔细观察事物的真相。)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这段我并不太同意,当然写这段的先生生活在千年前,在他生存的时代,正义与邪恶还很“清晰”,而且他坚信在他思维的“天下”中兴亡的规律就在于正义与否。但时代演变到今天,正义和邪恶的界限也许还存在,而区分的标准却含糊了。因为时代变了,人的思维也在变,今天的思维,多是在变化中的变化。“虽利勿动”这句恰恰讽刺了今天世界,甚至身边的人与事情,因为今天的人正是“有利一定动。”“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这句说的太经典了,正是解释了外国人一直难以理解的一个问题:中国的古代的贵族一个个荒谬腐败但却没有人反抗,而底层的百姓被压迫到死,还是不乐意反抗。“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说到了真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心术》同步练习
《《心术》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tag: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