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汉家寨》备课资料

《汉家寨》备课资料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122  栏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标签: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汉家寨》备课资料,
    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张承志对现实社会中那些丑恶现实是深恶痛绝的,因而他也就有着无法言说的孤独和痛苦:周围的时代变了,20岁的人没有青春,30岁便成熟为买办。人人萎缩成一具衣架,笑是假笑,只为钱哭。十面埋伏中的我在他们看来是一只动物园里的猴,我在嘶吼时,他们打呵欠。(《离别西海固》)
.  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与现世的龃龉,使得张承志变得异常的愤激和焦灼,热血快要涨破血管,唯有找到“天命”这具有绝对价值意义的东西,并实现它,才能得到心灵的宁静。
    张承志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向我们走来,是马志文这位朴实的回民把张承志引上通向“天命”的路,是他使张承志在西海固的沙沟真切地了解到哲合忍耶教派200年的悲壮历史。这一次令张承志心颤的精神遭遇使他从此便踏上了找寻之路。多年来寻找“神明的启示”和“天命”成为他生命的重大意义。“寻找”也就成了张承志1987年以来的散文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我必须自己找到天命。”(《离别西海固》)为了实践这一对自己心灵的承诺,张承志满怀焦灼地踏遍中国的西部和北部:
    西海固变得更辽阔了——东到松花江畔的吉林船厂,西到塔里木北缘的新疆焉耆,我不知目的,放浪徘徊,像一片风卷的叶子,簌簌地发出“西海固、西海固”的呓语,飘游在广袤的北中国。《离别西海固》)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艰难的精神漫游。在《荒芜英雄路》里,我们看到作者不辞辛劳地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去找寻已被岁月的荒草遮盖的“成吉思汗走过的那条路”。找寻历史的遗迹,于张承志已不仅是考古学上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表达他对昔日的英雄时代的怀念。他寻找到蒙古人的一种宗教般的情感:“蒙古人对成吉思汗的感情可不像汉族入对他们领袖那样实用主义。蒙古人对成吉思汗的爱是绝对的”。在《北庄的雪景》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圣徒马进城老人面前心灵的震颤;为获“神示”而“用身心感悟”,去“倾听”那由鹅毛大雪奏出的“音乐”。在《神不在异国》里,我们看到作者为找到“神明的启示”而在蒙古、德国、美国匆匆奔走的步履。然而,作者在异国并没有找到神明,得到的只是“异教的压迫”和“宗教的目的性”已迷失的失望。在《离别西海固》里,我们看到张承志由焦灼、愤激变得感动而坚定,他的心灵之舟经过艰难的长旅终于荡入平静的港湾。这是因为张承志找到了他找寻多年的东西——“天命”(Fariz。),并用全力去履行了他的“天命”:写出了反映哲合忍耶教派为了保持自己的信仰,如何百折不回、赴汤蹈火而生生不息的长篇小说《心灵史》。
    
人道主义、终极思考与回归心灵
    张承志从未表现出要成为一名散文家的欲望。他之所以涉足散文领域,是因为散文更能直接地表现自己对“时代、国家、民族、宗教、教育、真的学问、心的历史、人与上述问题冲突后的境遇、人在中国追求的可能”(见散文集《荒芜英雄路•作者自白》)等大命题的思考。因此,张承志的《绿风土》和《荒芜英雄路》这两本散文集便成了他这位理想主义者精神长旅的记录。
    如上所述,张承志的散文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但是,对人性和宗教信仰的思考则始终是他的散文的中心内容。在《狗的雕像的联想》这篇散文里,作者通过自己在内蒙古插队及在日本打工所遭遇的令人愤慨的经历,展现了“歧视”这一人性“恶”的一面对人的巨大戕害。张承志痛心地发现:“歧视”这一人类的劣根性使得某些人常常获得“欺负人侮辱人的快意”,而“已经被压迫得气闷”的人,“在未来也可能去歧视别人”。人性丑恶的这一面对张承志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一个无情的打击,这使他痛苦、愤懑,同时又把他逼入一条窄道,“迎着生存、孤立、正义几个壁立的巨大的质问”。
许多年来,张承志一直是以一种人道主义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在他看来,“糟辱人心——不尊重人道,无疑是20世纪的眼睛最难揉的沙子。”(《潮颂》)出于对人的尊重,尤其是对人的生命的爱护,张承志在散文里时时不忘西海固回民200年来的苦难,深深地关注他们今天艰难的生存境况,为此,哲合忍耶教派“八辈子人的鲜血”时时啮咬着他的心,使他从此走向对人道主义的过分强调,导致他思想的偏激,但总的说来,他确实是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所有这些使得张承志的散文充满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之光。
    张承志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相信“前定”,追寻“神示”和“天命”,也时时思考、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因此,他又是个思想型的作家,他的每一篇散文里都包含着他某方面的人生感悟。在《危险的生命》这篇散文里,张承志由火山口那一株美得令人心惊的芡叶,思考着这样一个重大的命题:  “命,究竟能忍受怎样的限度,是个古怪的,但也是个原初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生命存在的处境问题”。张承志一生到处漫游,然而,他不是那种仅仅对奇异风景感兴趣的观光者,他的目光始终集中在人上。在汉家寨这个“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上(《汉家寨》),张承志透过美丽的自然风景看到人生的凄凉:“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汉家寨》)当他面对西海固苍凉、辽阔的自然景观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追寻终极价值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危机:
    天命、信仰、终极——当你真的和它遭遇的时候,你会觉得孤苦无依。四野漆黑,前不见古人为你担当参考。你会突然渴望逃跑,有谁能谴责杀场的一个逃兵呢?那几天我崩溃了,我不再检索垃圾般的书籍。单独的突入和巨大的原初质问对立着,我承受不了如此的压力。我要放弃这Farizo,我要放弃这苍凉千里的大自然,我要逃回都市的温暖中去。——但是,阻挡的大雪,就在我拔脚的瞬间,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
像上述描写作者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思考的散文还有许多。张承志在散文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执著探求,与他的散文浓烈的宗教般的热情,使他的散文“散发出夺人的力度和灼人的热度。”(见老愚《群山之上•选编者序》)成为真正“有血色”的堪称“大品”的散文。
    与中国当代许多散文家不同,张承志不屑于做生活简单的反映者,也不渴望自己的散文文本获得很多读者。在《汗乌拉》一文里,张承志就曾公开宣称:“我的文章,读者知之者会深得三昧,不知者会觉得我故作大言。我并不想辩解。我只为知之者写。”由于他有这样一种创作心态,他的散文便具有了一种“贵族气息”。但是,他的散文和那些“贵族气”很足的“新潮散文”并不一样。张承志古典的文学观念和他对文学宗教般的赤诚,使他无法以“游戏”或“文体实验”的态度对待散文创作,他声称自己“是一名从未向潮流投降的作家”(《语言憧憬》)。对文学的神圣情感使他痛恨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他希望自己的散文所展示的不是一种新的技巧,而是一种新鲜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冲动,是自己的精神旅程和心灵图景。他坚信“未来的人只需要纯洁的心灵追求,以及相应的真正艺术”(《语育憧憬》)。因此,与其说他是为今天而创作,不如说他是为将来而创作。
张承志在观念上近乎本能地拒绝“新潮”,但在创作上绝不保守,而是追求艺术上的不断超越。当众多偏爱吟花咏月、忆旧抒怀的散文大为流行的时候,张承志以自己的散文创作来推动中国当代散文观念的变革:让作家的主体精神从简单的“托物言志”这一陈旧的套套中解放出来,让散文回归心灵,艺术地展示心灵的每一丝颤动。“回归心灵”是张承志散文的主要特点和美学追求。因而,在他的散文中,看不到对自然风景的静态描写,也少有对花草鱼虫的吟咏;而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个片断,心灵的一片“风景”。在《静夜功课》、《午夜的鞍子》、《北庄的雪景》等优秀的散文里,张承志已不再满足于80年代初散文抒发真情实感的浅层次,而进入较深层次的真实:心灵。然而,“心灵”这一抽象的存在在张承志的散文里往往化为具体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在张承志的散文里,心灵展示又和对往事的回忆与思考紧密结合。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忆旧抒怀,张承志所关注的是岁月留在心中最深刻最富于诗意的印迹;他是通过对自己心灵历史的回眸来展示自己心灵的历史,展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旅程。


上一页  [1] [2] [3] 

,《汉家寨》备课资料
《《汉家寨》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tag: 资料  ,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