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1]
苏 轼[2]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3]。
长记平山堂上[4],倚枕江南烟雨[5],
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6]。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7]。
堪笑兰台公子[8],未解庄生天籁[9],
刚道有雌雄[10]。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11]。
【注释】
[1]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水调歌头:曲牌名。词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谪黄州后坦然自适,在长江边筑亭以陶冶性情,苏轼为之取名为"快哉亭",并赋此词相赠。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神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新党罗织下狱,是为"乌台诗案"。出狱后谪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元祐间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因反对尽废新法而遭旧党排挤。哲宗亲政后任用新党,以讥刺先朝之罪远谪惠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惠阳县)、儋州(治所在今广东省儋县)。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书法与黄庭坚齐名,词作最富有开创精神,风格清雄超旷,被视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3]窗户湿青红:承上句"为我新作",指快哉亭窗户上的青、红色油漆色泽新鲜。
[4]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王象之《舆地胜记》谓"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
[5]倚枕:斜躺着。
[6]醉翁语:欧阳修号醉翁,他咏平山堂的《醉偎香》(一作《朝中措》)词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7]白头翁:船夫。
[8]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写他与景差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当风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铺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差别,苏轼此处反对其说。
[9]庄生天籁:庄子的"天籁"之说。《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籁"是能发声的孔穴,借指声音。庄子用"人籁"(乐器发出的声音)比喻区分彼我、善恶、对错、好坏等差别的认识境界,用"地籁"(风吹孔穴发出的声音)比喻见其差别而不追求差别的认识境界,用"天籁"比喻与道为一、任运自然、不见任何差别的逍遥、齐物境界。宋玉《风赋》区分"雄风"、"雌风"之差别,故称其"未解庄生天籁"。
[10]刚道:硬说。
[11]此二句意谓胸中有浩然之气便可享受千里快哉之风。浩然气,语出《孟子·公孙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词牌知识]
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 曾制《水调歌, 唐代发展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此调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等, 双调, 九十五字, 以平声韵为多, 也有用仄 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定 格
⊙ 仄 仄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平 ⊙ 仄 平 ⊙(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仄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 ⊙(句)
⊙ ⊙ 仄(句)
仄 平 平(韵)
⊙ 平 ⊙ 仄(句)
平 ⊙ 平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赏析一:
这首词有其独到的特色,它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作者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以及词作雄奇奔放的风格。“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刘熙载《艺概·诗概》)。全词通篇描绘了亭上、江上所见之壮美景色。结尾借景抒怀,指出只有胸怀“浩然正气”的人,才能充分体会和享受自然之妙。三苏祠博物馆有清代大书家何绍基书此词手迹。
赏析二: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 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 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 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 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 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 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 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 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 神。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情景,又是对 眼前景象的一种以虚托实的想象式侧面描写。作者用 “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 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 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他又以此比拟他在 “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将“快哉亭”与“平山 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这种以忆 景写景的笔法,不但平添了曲折蕴藉的情致,而且加 强了词境的空灵飞动。以上五句新颖别致,引人入 胜,通过作者昔日的淋漓兴致,传达出今日快哉亭前 览胜的欣喜之情。 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 处的胜景。下片换头以下五句,又用高超的艺术手法 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 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 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 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 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 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由静境忽变动境,从而自自然 然地过渡到全词着意表现的着重点—— 一位奋力搏击 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 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作者由风波浪尖 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 所作《风赋》的议论。在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 “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 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 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 分,关键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他以“一点浩然 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 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 超凡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 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 轼这种在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 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具有波澜起伏、跌 客多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特点。下片的描写和 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 形象,犹如百川汇海,含蓄地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 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既描写了浩阔 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 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 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赏析三:
这首词又名《快哉亭作》,围绕作者亲自命名的"快哉亭"展开,有意突出"快哉"之意。上片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后四句写平山堂,实际是以虚笔写快哉亭,二者风光一致,对欧阳修的思念更使此亭见得亲切。过片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所写景物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那隐没于烟雨之中的杳杳孤鸿,那忽然而起的惊涛骇浪,那随浪掀舞的白头渔翁,寄托着多少作者政治生涯中的感慨!正是因为这诸多感慨,使"快哉"的呼唤更为迫切。最后三句议论和两句抒情即由此生发出来,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作者寻找的内在超越之路。在这样的道路上,"一蓑风雨任平生",怎能不感到无限快意呢!
tag: 水调歌头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