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
开头是提出问题,结尾是解决问题。这两层意思关系是明确的。由此可知,本文符合议论文的基本模式即“三段式”,中间是本体部分,全文结构是完整的。
第二步,③和④是连接的,对应的。
本体(即②—⑤之间)部分的意义层次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应分裂出来的是③④,讲的是两个飞跃,这两个飞跃可以用
第三步,②和⑤是相呼应的。
②是“物质——精神——物质”的总领,概括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实际总括了下文两个飞跃的过程。
⑤是“物质——精神——物质”的归结,表明两个飞跃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是两个飞跃的深化。
据此,可以断定:
②与⑤是相呼应的,是两个相联系的意义层次。
第四步,②—⑤这四个层次是完整的分析过程。
现在,再综合分析②—⑤这四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明显了,上下文一比较对照,便可发现,这四个层次之间,恰好形成“总、分、总”的关系,都是集中说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及其运用过程的,讲的正是人的正确思想来源的理论机制,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其层次关系可表达为:
板书2
二、全文结构。
划分了层次,并分析了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就有条件将此六个层次放在一起,再作综合分析,从而对全文的结构作出相应的判断。
为便于学生理解,并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和能力,可分两步图示。
板书3
三、全文结构
此图实际是第2个教学环节的总结。
如果把这种层次关系按结构方式划分,则是:
板书4
教师按图再总结一次。据此,可以看出,本文在意义上是多层次的,任何简单的、并列的划分方法都是不符合原文的结构的。
由此,我们再来回答课后的“练习一”,就比较清楚了。第1种划法是合适的,但还不够,我们作了更深层次的划分;其它的划法都是不妥的。第2种划法认为是“从文章内容方面考虑”是毫无道理的。因为给文章分层本身就首先应从内容方面考虑,所谓“形式”正是“内容”的外在表现,离开了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哪里还会有正确的结构形式呢?
我们再来考虑一下分段、体会“段落”与“层次”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如果给它分段,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1)可分三段:①/②—⑤/⑥
(2)可分六段:每层一段
(3)可分五段:①/②/③④/⑤/⑥
一段可以有几个意思,一个意思可以分几段表达,但不能模糊式搅乱了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本文如按其它方式分段(课后练习的第2种分法)就有欠妥当。
三、表达特点。
本文在表达上的最大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用明白无误的词语表达深奥难懂的理论。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在表达上的这一特点呢?
可让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①从标题上看,用了一个设问句,从读者认识上的疑难的症结提出问题,引人深思。难懂的哲学命题被通俗地揭示揭示出来了。
②从开头看。三问三答,用的是群众最为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却是极其严密的哲学观点。第一问是总领、应题,答案在最后,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中间插进二问,正好是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否定,不搬用名词术语,深入浅出,就是表达的特点所在。
③ 从行文用语看。文中使用了三组相应的概念:
存在——思想
实践——认识
物质——精神
这三组概念在表达哲学观点时,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在使用范围和特定内涵却又有一定的差别。作者在文中为了通俗地说明问题,用“物质”和“精神”这一组概念贯串全文,能通用的都加以说明(用“迭用”的方法);不能通用的就使用特定概念。这样,表达既通俗易懂,又准确清楚。
有一点需特别指出,本文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种通俗的表达方式来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只能认为是特定语言环境的特定概括,在理解和使用时,必须用自己的认识去补充、丰富,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加上引号,不能生硬地不加分析地作简单理解。
为什么作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哲学道理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这是作者一贯的特有的语言风格。作者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我们读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动党八股》等,都具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一方面,是由本文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决定的。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下农村的工作干部,其目的是武装他们的头脑,用正确的思想去指导工作,宣传群众。故作者在行文时使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比起其它文章显得尤其突出,这是内容决定了语言形式。
这一教学环节,边问边讲边板书。
板书5
四、表达特点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 从标题看
2 从开头看
3 从行文用语看
四、全文总结
学习本文,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1 阅读和写作范例。
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这就是;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本体——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文章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改变这种基本模式,而在于如何创造地运用这种模式。尽管文章大体结构相同,但具体的文章却一篇一个样,这就是古人说的“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道理。这一道理告诉我们,阅读议论文就要善于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及层次出发,去追溯文章中的那个“大体”;写作议论文,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考虑如何按照“大体”的构架去安排文章的内容。因此,认识和掌握“大体”,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就有其独特的“大体”:开头和结尾都具特色;本体部分又呈“总、分、总”状态,层层深入地论证问题,值得细细体味。
2 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写文章使用语言,怎样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动地告诉我们,朴素、平实,采用群众的活泼新鲜的语言,照样可以阐明道理。
3 提高对实践的重要性的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楚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实践的总结,而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这对我们学生来说,就是“练习”、“运用”。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的认识和掌握,同样需要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学习完了,要认真体会。
五、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认识和学习生活的实际,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或心得笔记,可以前述“全文总结”中提示的三点为基础,就其一点简要阐述。三四百字即可。
tag: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