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教案及练习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及《郅都》一文,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张骞的评价
文本解读
一、张骞与西域
张骞,字子文,西汉成固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当时汉匈交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武帝了解到大月氏需要帮助的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于是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分应募,肩负出使大月氏任务。
建元二年(前139)张骞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出发。他们朝行暮宿,风餐露宿,备尝艰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一扣就是十年。但这些并没有动摇张骞完成通西域使命的决心,带去的旌节一直留在身边。
后来,张骞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匈奴。翻山越岭,到达大宛。在大宛向导的带领下到达康居,最后到达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迁到妫水流域后,征服了邻国大夏,决定在此安居乐业,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时,月氏人还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能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因此张骞“断匈右臂”的目的没有达到。张骞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于元朔元年启程回国。归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逃回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他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赐甘父为奉使君。张骞自请出使西域,历经艰险,前后十三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
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汉,直达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撒马尔罕。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因此,张骞给皇帝带回了中国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二、重点透视
(一)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通“向”
诚得至,反汉 通“返”返回
为发导绎 通“译”翻译
并南山,欲从羌中归 通“傍”靠近
2. 古今异义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古义:要旨 今义:要点,要求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古义:十三年 今义:年龄
3. 一词多义
闻此言,因欲通使 使者(名词)
乃募能使者 出使(动词)
唯王使人导送我 派(动词)
单于留之 他(代词)
大宛闻汉之饶财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其头为饮器 用(介词)
骞以郎应募 凭借(副词)
又自以远汉 认为(介词)
以其头为饮器 作为(动词)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替(介词)
而为匈奴所闭道 被(介词)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因而(表因果的连词)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并且(并列关系的连词)
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 跟(介词)
与妻,有子 给与(动词)
然骞持汉节不失 但是(转折连词)
宛以为然 对的,是的(形容词)
唯王使人导送我 助词,表希望语气
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只(副词)
4. 常见实词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逃(动词)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恨(动)
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恨(动)
道必更匈奴中 经过(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