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巧用精美载体 打造精彩文章》教学设计

《巧用精美载体 打造精彩文章》教学设计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507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巧用精美载体 打造精彩文章》教学设计,

       随着作文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在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角逐中,学生的作文要想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着实不易,特别是碰到一些比较容易撞车的作文题,一篇文章要想脱颖而出更是困难。针对这种现状,结合高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作文训练的学情,这节课尝试将诗歌当中的“意象”嫁接到作文教学和写作中,并且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导入课题。

       《风,可以穿越荆棘》是2004年全国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的一篇满分作文。文章借助“风”这个精美的载体,表达了“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征途”的题旨。

       通过问题“《风,可以穿过荆棘》的构思有何巧妙之处?”和文中“风”的分析,阐述文章精彩的原因之一:精美载体的选择。

       二、阐述精美载体的内涵及其作用。

       1、载体的定义: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2、提问: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中有哪些借用了精美的载体?

       3、简要分析《背影》《聊斋志异》《红楼梦》中精美载体的使用。

              1)《背影》:借助“背影”这一精美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情厚谊。

              2)《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3)《红楼梦》: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红学家吴世昌)

                              不读《红楼梦》,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呢?(毛泽东)

       4、精美载体的作用。

              1)化大为小 2)化虚为实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腐朽为神奇

       三、高考中精美载体的使用分析。

       1、分析《爱的颜色》《人生四瓶饮料》《蝶变》三篇文章中所使用的精美载体及其所承载的内涵,同时为每一篇文章起一个题目(《学案》上面未加标题),增加学生对精美载体的感性认识。

       2、简单分析《爱的颜色》一文。这篇文中存在个别地方语句不通、逻辑不合理的现象,但仍然得到了53分的高分。这充分说明精美载体在高考作文中的重要作用。

       四、精美载体的思维拓展训练

       1、《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必修三中的一篇文章,欧·亨利匠心独运,巧妙构思,用一片画出来的绿叶支撑起生命的希望。“叶”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行文的线索,还是作者借以谋篇布局的重要凭借。在小说中,“叶”就是欧·亨利选取的精美载体。那么,除了表示“生命的希望”以外,“叶”还可以承载哪些事物呢?

       2、根据上面的思路,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精美载体,考虑其可以承载哪些事物,并为其设计一个作文题目。

1)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2)皮萨列夫说:“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

3)史铁生说:“人的生命就像琴弦,拉紧了就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五、直击高考

“思维拓展训练”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这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载体的选择和标题的拟定任务,并由学生从中选择一篇,利用“精美载体”的手法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1、以《位置与价值》为话题作文。(2005年全国卷2)

2、以“带着感动出发”为话题作文。(2008年安徽卷)

3、以“坚强”为话题作文。(2008年四川卷)

4、看图作文: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站着三个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 ( 2007年全国卷I )

六、课堂小结

精美载体做标题: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

精美载体做线索:条分缕析,脉络分明。

精美载体做喻体(象征物):真切可感,生动形象。

精美载体谋篇布局:结构精巧,点石成金。


,《巧用精美载体 打造精彩文章》教学设计
《《巧用精美载体 打造精彩文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tag: 教学  文章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