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

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734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
他从小聪明好学,《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曾多次应试,因秦桧嫉害,虽名列第一,终不被录取。秦桧死后,他才开始进入仕途。宋孝宗时,赐同进士出身。先后任隆兴、夔州通判,参与王炎、范成大幕府,当过严州代理知州。宋光宗时,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弹劾撤职,归故乡。
陆游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业所在。在政治斗争中,屡次遭到统治集团投降派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始终不渝。他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生平所作诗将近一万首。题材非常广泛,大多数是关于收复中原的爱国内容和主题。“六十年间万首诗,十之六七言恢复。”其中涉及时事政治的作品,慷慨激昂,具有强烈的义愤,表达了广大民众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词风格多样,也是以爱国主题为主调,这部分作品和辛弃疾的词同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一生以抗金报国、收复中原为己任。但是在投降派当政的社会条件下,他长期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最后还被罢黜回乡,投闲置散,壮志未酬。但他始终没有忘怀国事,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现实与理想的激烈矛盾,始终冲击着他的内心深处。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创作的。
2.基本解读
这是一支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浩歌,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辱国行为的批判。(主旨)
上片用“当年”二字带出昔日军旅生活的回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过去奔赴抗金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当时作者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四川宣武使主炎幕下襄理军务。他曾亲自到前线考察地形,曾和金兵打过遭遇战。“觅封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曾经投笔慨叹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他果然在西域建立了大功,被封为定远侯。这里是说自己年轻时也有类似班超的壮志。一个“觅”字,写出了自信、自许和坚决执著的奋斗精神。匹马远征万里,一派卓荦不凡之气。他当时48岁,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时时人梦。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中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只有半年时间,从此后,关塞河防,只有在梦中时时出现,再也没有机会重返战场。当年的貂裘戎装,如今早已尘封色暗。英雄无用武之地,何等惆怅!“梦断”二字一转,形成强烈的感情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下片进一步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出更深沉的浩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说尽平生的失意。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回首人生,两鬓繁霜;沉思往事,壮志未酬。“泪空流”,一个空字,对“只把杭州作汴州”的政治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批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审视现实。词人没有料想到,一生虽有抗敌报国的壮志,却长期被投闲置散。“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恰如一个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痛苦呻吟。
3.鉴赏要点
体会词中炽热的爱国襟怀及其表现的崇高美。
对比手法。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树一番功名,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己废弃荒村。这些对比都很鲜明而强烈,有力地突出了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4.相关资料
①“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概括了诗人晚年生活和思想矛盾的悲愤情绪。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②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的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四、柳梢青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考进士时,因在廷试对策中得罪了权臣贾似道,被降为丙等。曾任濂溪书院院长、临安府学教授。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他的同乡、同门文天祥起兵勤王,他曾参与活动。南宋灭亡后,隐而不仕。
刘辰翁所作诗文词很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现存词作达350多首。他经历了南宋覆亡和元朝政权趋于巩固的两个时期。对这期间的社会现实,他的词能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予以反映。其词不假雕琢,悲咽沉痛。他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的一位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须溪词风格道上似稼轩,辞情跌宕似遗山,有时意笔俱化,纯任天倪,竟能略似东坡。”
南宋沦亡后,刘辰翁在外流落多年,晚年在故乡的山中隐居。此词就作于隐居期间。春感,实际上是在元宵节里的感想。
2.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故国表示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主旨)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人愁城。”这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城愁苦悲哀的气氛。因为天冷,元军的战马都蒙上了厚厚的毛毡。“铁马蒙毡”,不仅点明了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阴冷的、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极不协调的氛围。“银花洒泪”,拟人移情法,将客观物象赋予人的主观感情,给曾经是很繁华的临安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凭吊气氛。“春入愁城”,对前两句作形象的概括。“春”与“愁”,自然与人事的鲜明对照,给人以触目惊心的感受。“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这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的鼓吹弹唱的情景:器乐所吹奏出来的都是“番腔”,街头演出的都是异族的鼓吹杂戏。在怀有华夏民族感情的人们听来,简直是刺耳的噪音,“不是歌声”,义愤填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流注于字里行间。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收结上文,开启下文。
“想故国”,点明上片所写的都是舜沦陷了的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与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的情景感情相似,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怀念。“独坐青灯”,指词人现在所面临的处境:独处庐陵的山中,面对如豆的青灯,悲凉寂寞。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收结全文。“辇下风光”,是作者心之所系;“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对“海上心情”,后人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觉得,此处用苏武的典故,比较切合作者的原意(见教科书的注解)。归根结底,长期隐居不仕,在山中度过了漫长的凄苦岁月,这都是“海上心情”——执著的民族气节使之然。
3.鉴赏要点
本词在艺术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从想象落笔,虚处见意。上片,全是身处山中的词人对故都临安的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的想象,其中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想象中的虚景。
下片,纯从空际盘旋。“想故国高台月明”,也是想象临安过去的情景。
结拍对“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具体内容,也同样不着一字,只用抒情之笔虚点,让读者透过那饱经沧桑的今昔情味和典故的内涵去想象领会。
 
※[鉴赏·探究]讲解
1.第一题
命题意图:培养和提高对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见《柳梢青》的“鉴赏要点”。
《贺新郎》中“梦绕神州路……故宫离黍”,“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是想象中的景物描写,即虚景,都是用来作比喻的景物。这种为设喻而存在的景物与一般的实景描写不同。
《鹧鸪天》中“春到小桃枝”,实景。下片“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彩云飞”,虚景,是想象过去的景物。
2.第二题
命题意图:提高对古代诗词的思想性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参阅《贺新郎》的“基本解读”。


上一页  [1] [2] 

,粤教版选修《爱国词四首》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