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十日
整体把握
《山海经·海内经》中提到羿是帝俊派到人间帮助人类解除各种危难的,而且帝赠送给他彤弓素矰。课文记述了羿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射十日、杀猰、断修蛇、擒封豨的故事。羿英勇善战,不仅杀死或制服各种为乱作害的野兽,更令人振奋的是竟然力射十日。旱灾是远古人民面临的另一种自然灾害,祖先们一面想象着造成这种灾害的神话,一面渴望或崇拜着有力量、有勇气射日的人带领他们抗争。《山海经》中记“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羿射杀的十日,正是帝俊的儿子们,他们没有按照规矩“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而是“十日并出”,令禾苗庄稼枯焦,人民无以为食。所以射日一举,不仅仅是力气的问题,更有勇气的问题。为了民间的百姓,他不惜得罪赏识自己的帝俊,表现了这位英雄深挚的同情心和公正行事的决心。
羿的神话属于发明创造系列神话,这时的神话主角多从天上的自然神降落到人间的英雄神形象,实际就是掺入了在与自然抗争过程中出现的英雄的形象。在实际生活中,弓箭不是帝俊赠送,它是人类自己发明的,这个发明和取火、种植、造字一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非同一般,所以在一般人心中,都会将发明者神化,并深深崇拜着。而羿正是这位发明弓箭的能工巧匠,《墨子·非攻》中云“古者羿作弓”。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对神话起源和意义的认识。
二、建议教师先搜集一些神话和与神话相关的知识,然后向学生讲一讲神话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三、以学生自我翻译为主,通过翻译,让学生明白神话的语言特点──简朴、凝练,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口译神话,不求逐字逐句落实,但要表述形象,必要的地方可以适当发挥,增加可听性。
四、神话传之久远,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说法,甚至是相反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辨析。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些神话,也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关神话,让他们去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神话的认识。
参考资料
一、参考译文
女娲补天
远古的时候,天空的四边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周全地承载(万物)。大火连绵而不灭,洪水浩荡奔流而不止;猛兽吃百姓,猛禽抓老弱。
这时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斩下海龟的足做柱子来支撑天空,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积储芦灰来挡住洪水。
苍天补上了,四极平正了,洪水干涸了,冀州安定了,恶兽猛禽死了,百姓活过来了,依附大地,仰望圆天。在这时候,禽兽毒蛇,无不收起它们的爪牙,藏起它们的毒刺,再不敢有攫取吞噬(人们)之心。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没有得到天帝的命令就偷了天帝的神土来堵洪水,天帝命令火神祝融在羽郊把鲧杀死。鲧腹中生出禹,天帝就命令禹分布息壤治理洪水以安定九州。
舜在位的时候,水神共工振荡起洪水,逼近鲁地空桑一带。那时,龙门没打开,吕梁没凿通,长江淮河水流会合,四海汪洋一片。百姓都跑到丘陵上,爬到树上。舜就让禹疏通三江五湖,开辟伊阙,疏导瀍水、涧水,开通沟壑,(让水)流入东海。洪水泄走,九州干爽,百姓都能安心度日。
禹致力于治理田间水道,疏导河流,夷平山岳。黄龙拖着尾巴做前导,黑龟驮着青泥(应当就是息壤)在后面紧跟。
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天帝争神位,天帝砍断了他的头,埋葬于常羊山上。(刑天)就以乳头为眼睛,以肚脐为口,两手挥舞着盾牌和战斧要与天帝决一死战。
羿射十日
尧在位的时候,十个太阳一起在天空出现,烤焦禾苗,晒干草木。百姓没有东西吃。猰、凿齿、九头魔怪、大鹏、野猪、长蛇等恶兽猛禽,都成为百姓的祸害。尧就让后羿在畴华的原野上诛杀巨齿如凿的怪兽,在凶水之滨杀死九头魔怪,在青丘的大泽射杀鹏鸟大风,向上射下十个太阳(中九个),向下杀死猰,在洞庭湖边将大蛇砍为两段,在桑山之林擒获野猪。于是万民都高兴了,拥护尧为天子。从此天下太平,地势无论宽敞狭窄、险峻平易、遥远切近,都开通了道路,人民相互联系,四海一统。
二、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1.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艺文类聚》卷一引徐整《三五历纪》)
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种普遍的生命现象,先民们由此设想宇宙也是破壳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
盘古不仅分开了天和地,同时也是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缔造者。另一则神话说他死后,呼吸变为风云,声音变为雷霆,两眼变为日月,肢体变为山岳,血液变为江河,发髭变为星辰,皮毛变为草木……这种“垂死化身” 的宇宙观,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的神话还有多种表达形态,如《山海经》中的《大荒南经》和《大荒西经》记录了帝俊的妻子羲和和常羲分别生育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等。《山海经》中还记录了烛龙之神,他的生理行为就直接引发了昼夜、四季等自然现象。这些都显示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2.始祖神话
就像关心宇宙的起源一样,先民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也有极大的兴趣。而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女娲的故事。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览冥训》载: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人也。
这一则神话意蕴丰富,它不但虚构了人类的产生,同时也试图阐释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的差别。
有关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以上神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后稷神话记录在《诗经·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了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顺利地产下稷,姜嫄觉得不祥,便把他丢弃在窄巷、树林、寒冰等处,但稷分别得到牛羊、樵夫、鸟的奇迹般的救助,存活下来,并迅速表现出种植农作物的天赋,最终成为周人的始祖。这类神话几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节或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3.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学术界对洪水神话的成因也提出了种种解释。曾经有过的洪水灾害是如此的惨烈,在人类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种集体表象,伴随着神话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提醒人们对自然灾害保持戒惧的态度。
国外的洪水神话,大多是表现这样一个主题,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做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羿射十日》教学参考(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民俗文化》)tag: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