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传记 体味人生
——古代传记阅读指导
江苏 刘国良
传记是记录传主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传记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唐以前,以史书中的传记为主,诞生了诸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等一大批鸿篇巨制,它们兼具史学性与文学性的特点,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史传文学;魏晋以后,官方把持着修撰权,传记的文学性大为减弱,传记文学呈现出衰微的趋势。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使传记文学重获新生,其史传笔法催动了志怪、志人以及传奇小说的发展。
综观其中的优秀篇什,我们不难发现,传主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个体生命的不二体验、独特的思想情怀、不朽的人格魅力,总能令我们备受感染,引发无尽的思考和共鸣。阅读他们的传记,回溯他们的人生历程,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无疑能让我们在与传主的真情对话中体味到人生的真谛,确立全新的人生价值取向。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品读古代优秀的人物传记呢?
一、辨明传类,准确解读。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独传作为单个人的传记,其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特点,前后所叙之事有着怎样的联系,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予关注的;而合传一般是相关聚合,或是相近聚合,这就需要我们理清关系,在近似中找出差别,在比较中见出异趣。正规史传往往是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人物,而别传、逸事(如《段太尉逸事状》)往往并不重视人物全史,而是从横截面取材为多,对此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二、学以致用,重视积累。既然是古代传记,则是文言文,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重视积累。这样的积累,包括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写作资料的积累,写作技法的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的积累。读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方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丰富我们的写作宝库,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三、了解笔法,全面解读。史传常用的叙事笔法之一是“互见法”,即同一个人的事情并不是在一篇之中完全写尽,而是分散在若干篇传记之中。因此,要窥知其人全貌,需打通若干篇什,参互阅读,不能逗留于一而不知其二,仅凭一点而去妄论其人。比如《史记》中的刘邦,其人其事并没有也不可能在《高祖本纪》这一篇之中穷尽。《项羽本纪》中写他一再追问“为之奈何”,说明他善于征询别人的意见;《留侯世家》中的“沛公殆天授”从侧面写反映他的才能;《淮阴侯列传》中“信知汉王畏恶其能”、“见信死,且喜且怜之”,说明他也有妒贤忌能的一面。只有将这些打通阅读之后,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高祖。第二是“实笔”与“闲笔”相结合。不少传记在主要事迹之外常设“闲笔”,初看似乎离开了事情的主线,其实并不闲,这或许正是作者巧于营构之处。《项羽本纪》中鸿门宴座次的描写就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项羽的个性特点。自己面向东而坐,而刘邦则是面向北而坐,反映出他的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淮阴侯列传》中写韩信“俯出胯下,蒲伏”则是为了表现他善于忍小辱而图大谋的性格。
四、知人论世,顾及背景。“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观点,他说:“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在阅读传记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用这种方法,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来解读。一是要了解传主所处时代背景,了解他所处的特殊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加深理解。二是要从传主一生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中,通观其思想性格,特别是传主在人生转折点处的特殊表现,从而于事情之外揭示出意义和价值。三是可以联系与传主相关的人物的表现来看传主其人,看这些相关人物对于突出传主起到何种作用。
五、结合评赞,理性审视。一般的史传文末都有作者的评语,称为“评”或“赞”。这样的评赞,既可以帮助我们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去审视传主的思想、个性、人格、情感、价值观等,也可以让我们获知作者本人的观点态度。比如苏秦最终失败了,但司马迁却不以成败名位论英雄,认为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时代、作者本人认识观的限制,有的作者评赞所持的观点并不见得是公允客观的。如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云:“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认为诸葛亮谋略并没有什么特别,没有对付敌人的才能。何以有这样的评赞呢?原因在于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获罪受到被剃去头发的刑罚,这样的评赞显然有挟私报复的嫌疑,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对此,我们要冷静分析,看看哪些至今仍符合进步潮流,哪些表现了作者和时代的局限。阅读要有自己的思想,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读出个性,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
(《语文周报》高二版 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