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报告文学专题”教学案例
北京二中 成颖
一、【专题整体教学目标】
学习“报告文学”选修专题时,首先要引领学生分别解读四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关注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次,围绕着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引导学生感受优秀报告文学的魅力,探究其创作中的成功因素,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为学生报告文学的写作提供借鉴和有效指导。
二、【专题整体教学设想】
采用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模式。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品味、鉴赏文本内容,并将阅读过程中的感性体会抽象、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通过写的方式将所掌握的理论运用于实践。
三、【专题整体教学流程】
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读、概括、理解。(读)
整体感知、解读文本: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同时,正确评价文章涉及到的写作方法的作用。教学中,可以就每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设计问题。
第二阶段:品读、鉴赏、探究。(读)――展示课部分
通过品读鉴赏文本,体味优秀报告文学的精彩之处和魅力所在;围绕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征,探究优秀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成功因素。在此过程中,将感性的体会上升为理性的认知,提升鉴赏能力,同时为写作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阶段:拓展、思考、表达。(写)
通过写作的方式,将对“优秀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成功因素”这一理论认识运用于实践。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多种写作内容供学生选择。
四、【展示课教学设计】
情浸翰墨 书写现实
――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
【教学目标】
1.鉴赏、体味文本的精彩之处,感受优秀报告文学的魅力。
2.依托并提升阅读感受,概括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
3.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学习过程,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理论和方法性的指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将对优秀报告文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抽象并概括出对“成功因素”的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和手段】
研读、探讨、交流、点拨、提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已知:对文体有了初步认识,明确了报告文学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新闻性(真
实性和时效性)、文学性。
2.提出问题:在前阶段学习基础上做深一步探究,即从四篇课文中发现共性,探讨一篇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
(说明:以报告文学被誉为是“文学的轻骑兵”导入,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为问题的提出做铺垫,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任务。)
(二)学生小组研讨
1.教师明确研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内容:以本专题四篇课文为例,从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切入,探究一篇优秀报告文学成功的因素。要求:①分条陈述;②观点明确;③事例丰富、具体;④有分析和阐释。
2.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讨,形成初步的认识,并分条记录。
(说明:研讨过程中,教师巡场,通过师生间的随时沟通,了解学生的研讨情况。)
(三)交流、指导
1.教师明确发言要求
2.学生发言,交流研讨结果,教师引导、点拨,提升认识,师生达成共识。
(说明:本环节的关键点是从阅读感受的分析到创作理论的归纳,难点是文本中体现出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对应在作品和创作上的具体要求。如学生理解不准确,可以通过教师搭桥的方法解决。如:从“作者对材料的掌握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捕捉和关注”方面理解“新闻性”,从“材料、人物、写法、语言”等方面理解“文学性”。)
(四)教师总结、收束。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学生归纳出的成功因素进行总结、收束,从而形成一种理论上的认识。
一篇优秀报告文学的成功因素应包括作品呈现和作者创作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是:
tag: 北京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