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外国小说欣赏选读《牲畜林》课堂实录

《牲畜林》课堂实录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549  栏目:外国小说欣赏选读
标签: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牲畜林》课堂实录,

《牲畜林》课堂实录

武钢三中语文组 徐琳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自由乐观精神。

2、体会平实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

教学重点

“牲畜林”的结构作用及理解“延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牲畜林”的结构作用及“化重为轻”的手法。

教学设想

课前做好预习,采用讨论质疑法。在学生自由赏析领会文章欢快的氛围的基础上,理解“牲畜林”在小说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赏析为主,寻找适当契机推出“结构”和“延迟”等小说话题知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播放朴树《白桦林》)听完这首《白桦林》,说说你对战争的感受。

:残酷……压抑。

:战争意味着反抗,流血牲牺。

:如果让我们拿起笔描绘一下战争,你会写些什么?

:英雄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好,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眼。

:人民群众对敌斗争的英勇和智慧。

:也很好,如游击战、地道战。然而有一位作家写战争,却丝毫没有硝烟味。他就是意大利的伊泰洛•卡尔维诺。有人说卡尔维诺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曹文轩也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他的小说,往往故事性与寓言性兼备,寓深层的思考于奇妙的故事之中。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牲畜林》就是这样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农民朱阿和德国兵的斗争。

:和德国兵进行斗争的只有朱阿吗?

:各种家禽和德国兵的斗争。

:是的,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包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最后德国兵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

三、自主赏析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战争故事。下面我们进入自主赏析阶段,6个同学为一个小组,阅读要求:①小说哪一处最能吸引你?试从内容、结构、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②就小说本身提一个问题。

第一小组:(赏析)我们最喜欢的是德国兵抓火鸡的情节。(朗读)“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在德国兵面前,火鸡没有大难临头的仓皇恐惧,而是依然和平时一样保持着欢快的甚至是胜利的姿态,仿佛即将被抓的不是他,而是它在戏耍德国兵。另外胖姑娘央求朱阿的场面也非常生动,“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有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很有生活气息。

(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朱阿前面几次都没有开枪,为什么最后一次开枪打死了吉鲁米娜老太太的母鸡呢?

师:赏析得很好,问题也提得很到位,问题暂且保留,我们看看后面有没有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

第二小组:(赏析)朱阿拿着枪想打德国兵担他的枪法实在太差,一连五次举枪都有人出来劝阻,每一次的情形大致相同。这种情节安排让我们想到大兵的双簧《英雄就义》,那位英雄在就义时说“我还有一句话要说”,就在即将赴死时又来一句“我还有一句话要说”,一连四次如此。大兵的双簧让人发笑,而小说中的这些情节好象也显得轻松幽默。

(问题)我们的问题就是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师:这一组的同学特别注意到了这篇小说的结构,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好好思考一下。

第三小组:(赏析)虽说朱阿前后六次举枪的情形差不多,但我们发现作者在描写上还是有变化的。第一次是要救他自己的“花大姐”,用墨较多,直接描写他不敢贸然开枪的窘态,维妙维肖。第二、三次用墨较少,且第二次运用的是借喻的修辞:“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很生动形象。第三次则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朱阿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第四次又写得很具体详细,第一小组的同学已经分析了,我们要补充的,这一次似乎不再只强调朱阿的蹩脚,还写出德国兵在火鸡面前的狼狈与无奈。第五次也应该是略写,其中“他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写出了这位德国兵完全没有入侵者的强悍,而是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小丑。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朱阿终于开枪了,让德国兵白忙活一场,可谓大快人心。

(问题)我们的问题和第二小组的同学一样,我们也觉得这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安排很有意思。不过我们刚才看了单元后面的话题知识,了解到这是一种层层推进的结构,本文的作者有意使用了“延迟”的手法,使故事一环扣一环。

:这一组的同学提出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我们把课本翻到78页看看“层层推进”。这篇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用延迟法,不让朱阿一下打死德国兵,这样就有机会让各种家禽轮番亮相和德国兵周旋,这样一来,故事的主角就不是朱阿,而是——

:(齐声)各种家禽。

:很好。那么我也有一个问题:不写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去战胜敌人,而重点突出这些动物们,作者意图何在?请同学继续阅读,继续思考。

第四小组:(赏析)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在树林里先后亮相的这些动物,他们的价值一个比一个小:母年——猪——羊——火鸡——兔子——母鸡。最有趣的是这只母鸡,(朗读)“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作者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来讽刺德国兵的贪婪,就是这样一只鸡也被朱阿打死了,最后“他手中只剩下一个鸡头”。朱阿打母鸡的场面让人捧腹,堪称一绝。

(问题)我们先回答第一小组提出的问题。(朗读)“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他前面不开枪,是因为他不仅枪法拙劣,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除此之外,这也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在所有这些家禽中,这只母鸡是最没有价值的,只牺牲一只母鸡来对付一个德国兵是再划算不过了,这是对德国兵的嘲弄。

    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不让朱阿打死德国兵,而让他和野猫一起滚下石崖,这样不就难以体现人民群众的力量了吗?

:阅读很深入,问题解答得非常好。

第五小组:(赏析)我们觉得开头部分的场景描写很精彩。(有感情地诵读一、二自然段)按理来说,在扫荡的日子里,到处都应是狼狈逃窜的人们,树林里也应是鸡飞狗跳,可是作者笔下的情景却是“像集市一样热闹非凡”,灾难来临,动物们毫不知晓,仍像平时一样自由自在地活动,甚至比平时更高兴。这为全文奠定了欢乐轻快的基调。同时人们都带着自己的家禽,这让我们想到《桥边的老人》中不肯撇下动物的老人,想到爱与悲悯是驱赶战争阴霾的最好武器。

(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以“牲畜林”为题有没有什么深意?

:赏析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彩了。这一组的同学注意到了场景描写,并结合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来分析,非常好。

第六小组:(赏析)我们觉得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也有意思。比如写朱阿,(朗读)“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这一看就不像是英雄,倒像一个舞台上的小丑,增强了故事的喜剧色彩。

    再比如写德国兵,(朗读)“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了同伴,相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加快起了熟悉的东西和气味。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这里完全没有士兵的威严,寒酸甚至猥琐,可以看出作者对德国兵的嘲讽揶揄,同时我们还觉得战争无论是对被侵略者还侵略者都是一种伤害,所以作者还表达了战争的憎恨与批判。

(问题)一般来说,战争中的侵略者都是凶恶残暴的,人民群众则是有智慧有力量的。这篇小说为什么一反传统的做法不写英雄而写动物呢?

[1] [2]  下一页

,《牲畜林》课堂实录
《《牲畜林》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tag: ,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