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导学案(1)
设计人:张德英 备课组长:张云龙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平名字的由来吗?
1、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元大都附近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2、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3、
4、
5、北平和平解放后,
虽然北平有过辛酸的往事,但是北平更代表着着辉煌,代表着大气、代表着权势,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它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又像一株古木老树,他是老舍魂牵梦绕的《想北平》他是郁达夫流连伤感的《故都的秋》,他是林语堂如数家珍的《动人的北平》,今天就让们走进故都,走进北平。
学习目标:
1、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觉。
学习方法: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综合概括。
走近作者:林语堂,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解释词语:
作奸犯科
欣欣向荣
兴味盎然
一箭之地
莫名其妙
兼容并包
乐其所好
结构理解:
(一)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二)文章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是如何写的?
(三)在第四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内容赏析:
(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二)分析下列对北平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1.第七段有这样一段话:“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上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2.第八段有这样的话:“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动人的北平》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鉴赏语言、技巧,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抓住散文的神。
知识链接: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神”是指散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的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散文的“形”,包括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语言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形”散,即指在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组织上“散”,在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上多种多样,交替杂处。
散文的“神”是内在的,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说,一篇散文的“神”总是集中的、
凝聚的。以《故都的秋》为例,可以看出《故都的秋》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作者的写
作意图是明显的:抒发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表达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表达一种“悲凉”的心情。
学习内容:
1、作者通过一幅幅小画面介绍北平,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的画面?(或动人之处何在)
2、以上是本文的形,那么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3、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
4、文章选取了北平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场景,作者在描写动人的北平时采用了什么角度?
5、作者用了那些手法突出北平的特点?(4-7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赞颂北平的)
拓展延伸: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吗?
tag: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