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雾凇》教学设计六

《雾凇》教学设计六

11-07 15:17:12   浏览次数:889  栏目: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雾凇》教学设计六,

《雾凇》教学设计六
以读为本,读中入境

——《雾凇》教学设计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  施建平

一、教材简析:

《雾凇》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第一自然段讲了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出现了雾凇奇观,描绘了雾凇的美丽。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从说明中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以及它是怎样逐步形成的。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文中图片形象地反映了吉林雾凇的景象,两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感受一下。

2、媒体演示雾凇的美丽景色。教师范读。

3、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www.lexue88.com
www.lexue88.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雾凇)
此文转载
4、小结。揭示吉林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整体感知,确定目标。

1、放声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想一想:这一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学习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

⑴感受雾凇的美丽。⑵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个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三、精读感受,带入情境。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把最吸引你的、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闪”。说说还可用什么词语来表现雾凇的美丽。

3、媒体演示表现雾凇美丽的图片,为学生在读中感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感受雾凇的美。体会吉林雾凇名气的大。抓住“闻名全国”“奇观”,用高昂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5、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填空,引出重点词句“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说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受。

6、想象一下自己漫步在松花江畔,面对着这美丽的景色,你会说些什么?

7、通过教师读,带动学生读,通过优等生读,带动差生读,激发学习情绪,把握感情基调,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能用悠长的语调读出无比赞叹的感情。

 [以读引读。帮助学生在想象中熏陶,适当的提示既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又在传授读书的一般方法——口诵心惟。]

8、在音乐声中,学生一起朗读第一、第三自然段。

三、以述促读,自主探究。

1、质疑。感受了雾凇的美丽,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出问题: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

⑴用一句话说说雾凇的形成。

⑵找出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语句,反复朗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

⑶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用一句话说说雾凇的形成。

媒体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读一读,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⑴过于饱和的水汽;⑵低温)

4、结合课文说说吉林松花江畔是如何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结合释疑。

   帮助了解从发电站排出的水为何水温会升高;知道松花江面上不但有水汽,而且是饱和的(弥漫、涌向、笼罩、淹没);夜里气温很低(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

5、谁能用一些关联词语把松花江畔为什么能形成雾凇的原因讲述一下。例:

因为松花江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雾气,而且夜里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所以形成了雾凇。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关联词语回答问题,这对于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条理性以及表达的多样性,是很好的训练。]

6、引读:正因为松花江面上弥漫着阵阵雾气,因此,每当夜幕降临,这些雾气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最初像……,逐渐……,最后……。

7、媒体演示:雾气渐渐使灯光、树影模糊了;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部都是银松雪柳了。感受这种变化的是逐渐地、缓慢地。

8、媒体出示文中雾凇形成的过程描写。变化反映雾凇形成缓慢的词语的颜色。“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朗读感受。(由平缓逐渐升高,最后表现出欣喜的感情。)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9、在朗读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复述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向听课老师复述,记下听课老师的评价。

[1] [2]  下一页

,《雾凇》教学设计六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