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38  栏目:唐诗宋词
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 能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中杜甫律诗歌的代表作品。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对“沉郁顿挫”的内涵有所了解。
      教学建议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已有定论的风格特征,教师在本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这一专题教学目标。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正如陈廷焯所言:“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沉则不浮,郁则不薄。”(《白雨斋词话》卷一)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它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沉郁和顿挫是不可分割的。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我们建议:
      1.《兵车行》是杜甫诗歌沉郁风格的典范作品之一,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起伏的历程井体会作者满腔郁愤的悲痛之情。在理清诗人的情感历程后,再从本诗句法和用韵的角度分析该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对《旅夜书怀》一诗,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弄清楚本诗情景相生的基础之上重点感悟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首诗歌,师生可以通过分析王昭君这一悲剧形象来体会作者沉而不浮、郁而不薄、欲露不露的深厚浓郁的悲情。
      4.就《客至》一诗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本诗的起承转合来感悟诗人真率质朴的感情。
      学习指导
      【 “品读与探讨”指导】
      1.“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个“走”(奔跑)字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色彩。被突然抓来的兵士,又急促地被押送出征,“耶娘妻子”奔走呼号,哭声震天,作最后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连写四个动作,把被迫出征者和送行的眷属的那种眷恋、悲愤、哀苦绝望的情感,表现得非常细腻凄婉。诗人笔下的这次出征,灰尘漫天,车马人群慌乱无比;哀号遍野,撕心裂肺。诗人这种白描式的描写,给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强烈的冲击力,令人触目惊心,不可逼视。
      2.诗人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如贯珠,朗朗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人还运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1.诗人将自己凄冷的情怀寄寓在壮远的景色描绘之中(寓情于景)。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境况的。通过写景来展示自己的境况和情怀:人如微风细草、独舟危樯。诗人所写的辽阔的平野、浩瀚的大江、闪烁的星星,恰好烘托出了自己的孤苦伶仃、颠沛流离、哀苦无告的凄怆情怀。
      2.因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了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在汉宫时,因为奸佞小人的从中作梗,得不到皇帝的宠幸,远嫁塞外,死后也没有归葬故里;诗人自己也是因为忠贞于朝廷而遭到排挤,加上时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处境与昭君何其相似。所以说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不过诗人只是从形象落笔,不发抽象的议论,但是“独留青冢向黄昏”、“环城空归夜月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是跃然纸上。
      3.《客至》和《宾至》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语带调侃。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 
      “宾”分别为题。
      【 “积累与应用”指导】
      1.略。
      2.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昭君故事是一曲悲剧,昭君的怨恨是帝王不见遇的怨思。但同时诗人也赋予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这也是千百年来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有关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很广,自汉代以来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主旨往往是悲昭君流落塞外或责备毛延寿的贪赃弄权。王安石的《明妃曲》却不落俗套,议论翻新。他认为杀毛延寿是冤枉,因为像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这一议论并不只是为毛延寿开脱罪责,而是含蓄地揭示出昭君的悲剧实际上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所造成的。同样,对昭君的思念汉室,诗人也没有作一般的悲悯之语,而是由昭君想到更多的女子,由在北的失意想到在南的失意,由美人的失宠联想到才土的不遇,揭示了封建时代“人生失意”特别是才士不遇的普遍性。
      3.略。
       
      参考资料
      略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教案》相关文章

tag: 杜甫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