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导学案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导学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458  栏目:唐诗宋词
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导学案,
(4)诗歌赏析:      

  问题1:这首律诗首联写的是什么?体会诗中 “吐”“对”两个动词的作用。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问题2:理解颔联“琴瑟”“山川”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问题3:颈联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体会诗句中一个“隐”字,一个“没”字的表达效果。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问题4:尾联写的是什么?末句着一“何”字有何效果?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问题5:联系全诗思考:作者是如何从空间与景物的描绘中写离情别意的?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5)体味诗歌的写作特色: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6)准备背诵-检查背诵-默写全诗。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春江花月夜》(共2课时)

教学目标:
  一、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美。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审美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用幻灯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
  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
  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
  (从“月亮”这个意象导入,自然引出诗题《春江花月夜》,也暗示本诗的中心意象是“月亮”。有关“月亮”的名篇名句交流,既是对必修课的继承巩固,又是选修课的拓展提高。)
  二、板书课题
  三、配乐朗诵,其他同学对照课文,边看边听边想,感悟诗的优美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本,至今已流传130多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

[1] [2]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导学案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导学案》相关文章

tag: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