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生命的冬天,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冬天留给“我”的伤痛记忆是永远不能再被温暖的。
D、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暗示着“我”的未来)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第17节)
冬天慢慢蚕食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脱,能够幸免。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在寒冷太巨大。(第18节)
生命的旅程就像《笛梦》中的“我”一样,没有伴侣、没有依靠,只能凭着自己的毅力,艰辛地走完。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所吟道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横亘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的是面对时间历史的长河,人所显现出来的渺小,生命中孓然一身的孤独,以及这种孤独带来的伤痛和荒凉。时间让每个人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进入了最后的岁月。
⑥问题:全文以“寒冷”贯穿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
明确:寒冷的内涵:
A、客观的自然气候的“温度低”和主体的“感觉温度低”。气候的寒冷使人的自然生存环境恶化。
B、贫弱者社会生存环境或生存状态的恶劣,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贫寒”。
C、心理、精神、灵魂意义上的寒冷。
a、似乎由于条件反射而形成的畏寒心理,以及由畏寒心理进而发展到对生命和人生的悲观,所谓对人生的“心寒”。
b、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冷漠、隔膜,以及由此而生的无助感和无奈感。
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5、问题探讨:
探讨1: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明确:温暖和关爱
问题1: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温暖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
明确: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备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温暖,甚至是父子之情。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严寒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问题2:“我”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对于“我”的姑妈和母亲,“我们”也帮不上忙吗?
明确:对于姑妈“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我和母亲平淡地谈着姑妈的死,“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姑妈的死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应该更多地去关怀长辈“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
问题3:既然可以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以帮助母亲,让她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
明确:“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下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母亲一个人的冬天已经到来,即使“我”意识到“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意识到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但是“无能为力”。
问题4:既然“我”意识到了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感觉到了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为什么我仍然无能为力?
明确:
这种“无能为力”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所以“我”即使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对冷峻、凝重而严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
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义也许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等待盼望春天的来临。(朗读课文29节—35节)
探讨2: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
问题1: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文章中有至少是对温暖的向往“烤热着漫长人生的一个时刻”,生命的火炉总是燃着的,哪怕火再少,光再弱,“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作者借助独特的“寒风体验”,透视生命,同情自己,关怀他人,抒写着彻骨的生命寒意,平静的表达着悲悯情怀,富有人性的光辉。
6、佳句点评(学生自己寻找并品味)
(1)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2)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3)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7、 课文总结:
在课文预习中,我们会发现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
语言以干净轻盈的短句式为主,状写北方冬天的日常景物和生活起居,呈现了一种质朴而隽永的阅读视觉效果。修辞手法以拟人见长,作者在视觉听觉触觉之间往来穿梭,成为了他感受事物的一种方式。
作者所选择的叙述方式:以“现在的我”追述14岁的我,用了许多“许多年以后……”之类的预序句式,构成一种“过去将来时”的叙事时序,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中不断跳跃、闪回。用姑妈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作比照,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
(三)课后作业:
tag: 中学 江苏省 连云港市 灌云县 , 现代散文,现代散文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现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