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师,我找了几个动词,想说说。
师:好!
生:“小白菜冒了芽了”中“冒”字,比用“长”“出”“发”等字更能表现小白菜旺盛的生命力。另外“采一个倭瓜花心,捉一个大绿豆青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中的“采”“捉”“绑”等动词的运用也很有表现力。
师:说到这里,老师也发现了这样一个动词,“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中的“扬”字比用“洒”或“浇”等字更能表现小女孩当时的兴奋心情。
师:说了用词方面的妙点,再从句式方面说说吧?
生:我觉得课文运用了一些短句,显得活泼,充满活力。比如: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生:我也有同感,象“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组短句运用,酣畅淋漓,写出了一切都是充满活力,自由自在的。要是用长句表达不出这些。
师:好,说得有道理。还有吗?
生:文章还让长短句交错使用,不加修饰,自然流畅,与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相协调、与园子里自由自在生长的生命相一致。
生:我还找出一组排比句“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气呵成,写出了小女孩奇特的想象力。
生:我说说“花开了……”一段中的“就”字句,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反复强调一切都在自由自在的生长。
生:我发现了文章有很多比喻句很精彩,如:“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小毛球”这个喻体形象的写出蜜蜂的体态。
生:我也觉得文中的比喻句很好,象“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一句用“蚌壳”来比喻雨后的“榆叶”,形象写出了雨后大榆树是那样富有生机,一般人是想象不到用这样的喻体的,可“我”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突出小女孩的心理特点,想象力可真丰富啊!
师:文章里这样的比喻句还有不少,刚才同学们已经从句式的讨论悄悄地转移到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来了,谁还想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里祖孙俩的对话描写很有个性,简洁传神的对话形象地写出了祖父的富有耐心、宽厚和慈爱,也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在爷爷身边无论犯了怎样的错误,有着怎样可笑的举动,都不用担心受到嘲笑或挨骂的。
师:是的,还有文章的叙事流畅自然,如歌谣般的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造作。这正是作者长期锤炼语言达到的境界。同学们刚才的发言很精彩,有时对课文美点的品评都超过了老师,给我很大的启发,谢谢同学们!我想以后不论遇到哪篇美文,同学们都要像今天那样仔细品味、揣摩,来提高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这些美丽的词语、句子、段落,就如同后园里盛开的一朵朵芳香的玫瑰花儿,让我们也采摘一些留给自己吧!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录在我们的读书笔记本上!
师: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可以提出来,一起探讨。
生:老师,我在预习课文的时候,知道茅盾这样赞美《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为什么说它是“凄婉的歌谣呢?”
师:老师是这样理解的,这本散文体的小说叙事如歌谣般流畅自然,笔调散漫细腻;小说不仅有萧红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还有呼兰人卑琐平凡的生活,也揭露了民族的劣根性;这部小说是一生坎坷的作者在病痛中怀着对故乡、对祖父、对后花园的无限眷恋完成的,给人以凄美之感。你能理解么?
生点头。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希望你如有机会,应该读读整部的《呼兰河传》,肯定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好吗?
生:我们读过很多文学作品,知道有的作家喜欢精心雕琢语言,使其华美,如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还有的作家象萧红的作品语言朴实自然,那在我以后的写作中该学习哪一类呢?还是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和要求来确定作品的语言风格呢?
师:首先鼓励这位同学能想的这么远,这么深刻。实际在你的提问中已经包含答案了,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和要求来确定作品的语言风格不,过随着你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无论在你什么样的作品里,都能读出你独具的风格。
生:文章为什么以“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开头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认为是祖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那小城里最让作者怀念的还是祖父。
师:你觉得满意吗?
生点头。
师:我们所学的是小说的节选部分,这句话作为这一部分的开头作者肯定考虑到这样处理对行文时合适的;从感情上理解,我就赞同这位同学刚才的意见了,祖父的爱就像一束灿烂的阳光照亮了萧红并不幸福的童年。
师:或许还有不少同学想提问,我们留作课后来探讨,好不好?
下课!
tag: 课堂 呼兰河 , 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小说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