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以文本为依据,从理论上和言语实践中准确理解言语行为的预设的定义和种类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给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两个男青年(我们暂且称其为甲乙),都追求某姑娘小李有一天,甲对乙说:“小李真漂亮,真可爱!”乙对答:“是呀,她的未婚夫一直认为她漂亮,可爱呢!”甲一听,原来小李早就“名花有主”了,于是就自动退出,却不知道,自己正中了乙的计,让他顺顺当当的成了小李的未婚夫请问,乙如何设计的?甲如何中计的?
二、引导学生理解预设的定义
上面的例子中,乙的话事实上已经有了一个前提,就是小李已经有未婚夫了这个信息是乙故意设计在自己的话中的,于是被甲捕捉到,于是甲上当,于是乙成功那么乙的这种设计体现了什么理论呢?
明确:这是语用学中的一种理论,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言语行为的预设
看课本,弄清预设的定义,强调如下两点:
(一)预设是一句话意义的前提,无论对字面意义进行肯定还是否定,这个前提不变;
(二)预设是言外之意
三、看课本上的例句及分析,然后仿照例句,自己说一个有预设的句子,分析其中的预设
不要求很复杂的句子和分析
(一)教师示范:
1. ①今天上午交作业
②今天上午不交作业
③今天有作业
无论那个是正确的,都不能否定③的存在因为,③是①②共同的前提,也就是它们的言语行为的预设
2.在农贸市场上,菜农对顾客说:“你要称多少斤?二斤还是三斤?”这句话就已经有一个前提存在,就是:你是要买我的菜的,只是多少的问题
(二)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予以评判,并加深认识
四、区别预设与蕴含
(一)分析以下句子之间的关系:
他是大学生→他是学生
“他是大学生”一句潜在地蕴含了“他是学生”的意义因为“大学生”从属于“学生”这个更大的概念,这是话语逻辑语义关系所决定的因此,“他是学生”,不是“他是大学生”的预设意义,而是蕴含意义蕴含是指话语自身所含有的潜在意义,不需要话语外因素的补充,是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即理性意义)而预设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而是附加的信息(即言外之义),这种信息作为语用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不用明言,但可以推论出来
(二)总结预设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共知性 这是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正因为如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2.合适性这是指预设所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讲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例如,母亲对女儿说:“把那个房间打扫一下”便预设了那个房间比较脏乱,同时也预设了女儿有能力打扫房间,否则这个预设就是不合适的
3.外显性也就是说,预设虽然是言外之意,但是在语言的表层有时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如前面举例中的“交作业”的“交”,“把房间打扫一下”的“打扫”等,抓住这些提示语,可以准确理解其中的预设意义(选自《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五、那么句子的预设,可以有哪些内容呢?
(一)分别举例,总结预设的内容,得出结论联系课本中的举例,理解预设的种类
不难理解,有存在预设,角色预设,空间预设,观念预设
(二)探讨理解这些种类的目的:不是为了明白每句话的预设是什么种类,而是为了通过各种类型的预设,学会分析句子的预设意义
六、总结与作业
语言的博大精深,预设只是其九牛一毛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入口,进入语言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去感受你时时离不开的语言的无穷魅力
作业:
1.从你的生活中,搜集五句包含预设意义的句子,并加以分析,准备下一节课交流
2.安排四个组长,自动组合成四个组,各准备一段生活小品,其中要有含有预设意义的句子,并能根据对这个预设意义的反应,设计出一个故事第五课时作汇报表演
tag: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