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粤教版选修《面对苦难》教案

粤教版选修《面对苦难》教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264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粤教版选修《面对苦难》教案,

一、作者简介。  
   周国平,男,1945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读于上海市紫金小学、上海中学。1967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1978年考进中国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毕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周国平既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散文家。他出版过著作二十余种。著译过《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人与永恒》、《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哲学著译。 
除了哲学著作和翻译,周国平还写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散文著作主要有:  《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风中的纸屑》、《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文集》等。周国平的散文随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二、词语:凸(tū)现   沉溺(nì)   厄运   
词解: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萎靡不振: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反目为仇:由和睦变为不和睦,翻脸。 

 三、课文研讨。 

《面对苦难》是一篇富于精神性的哲理散文。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以三个小标题标出。它的特点不是追求分析论证的层层相扣,而是采用诗一般跳跃的思维,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以及具象性的阐发来直接点明思考的主题。 

(一)释题:题目是论点(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还是论题(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还是论述范围? 

——论题。 

(二)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解释“苦难”的含义的?“苦难”具有什么特点? 

——所谓苦难,是指那种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 

①个人不能拒绝的天灾人祸 

②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挫折 

③死亡。 

特点是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2、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有面对苦难的心理准备? 

——①“总有一天我们的列车会突然翻出轨道。”(比喻) 
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引用古语) 

③综观人生,人人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所以每个人都应有面对苦难的心理准备。 

3、作者如何解释幸福与灾祸的关系? 

提示:一方面,幸福的反面是灾祸,灾祸绝无幸福可言。另一方面,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出来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大难不死,就是幸福的事。 

4、为什么幸福的反面不是痛苦? 

——因为“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 

第一部分:论述人生中“苦难”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第一句便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难”。接下来,便对“苦难”进行定义,并以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在这样的基础上,作者进而指出:“如何面对苦难,便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课题”。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这就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道出了苦难的普遍性。唯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去思考。从写作的角度看,这一部分侧重于立论。 
(三)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首先提出了什么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文章首先摆出在苦难问题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接着,用“但是”一词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态度,故而责问:“作为人生的消极面的苦难,它在人生中的意义也是完全消极的吗?” 

2、作者认为,苦难为什么有价值?逐层在书上找出概括性的句子。(可用找中心句的办法) 

——①因为苦难与幸福虽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都直接和灵魂有关。“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 

虽然痛苦的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该说必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②苦难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③厄运打断了我们所习惯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迫使我们与外界事物拉开了一个距离,回 

到了自己。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会对人生获得一种新眼光。 

④苦难往往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 

⑤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了补偿。 

⑥苦难可以激发生机,可以磨练意志,可以启迪智慧,可以高扬人格,可助人成才。 

2、作者在论述苦难的价值时,批评了哪些错误的表现?在书上找出相关的句子。 

——①最可悲的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 

②以温馨为一种人生理想,就更加小家子气了。 

③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以言真正的欢乐。 

3、怎样理解“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 用书上句子回答。 

——“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在两者中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4、怎样理解“欢乐与欢乐不同,痛苦与痛苦不同”这句话?“其间的区别”指什么? 

——对于一个视人生感受为最宝贵财富的人,欢乐和痛苦都是收入,他的帐本上没有支出。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以言真正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以言真正的痛苦。“其间的区别”在于人与人的素质有差异。 

5、因为“人的素质有差异”,苦难、幸运、痛苦都成了双刃剑,各自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请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 

——:此部分倒数1,2,3自然段内。 
第二部分:主要思考苦难的价值。 

文章首先辨析了过去在苦难问题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苦难看作人生中纯粹消极的,应该完全否定的东西”。作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苦难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苦难与幸福虽是相反的东西,但它们都直接和灵魂有关。接下来,作者用诗化的语言,阐述了幸福、苦难与灵魂的关系: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在这里,要抓住“灵魂”这一中心词和“生命意义”、“精神价值”等词语进行分析。在这一层次上,作者还比较了快感和痛感、快乐和痛苦的不同,这样更加突出了苦难对于人的生命的意义。 

在肯定了苦难属于灵魂的范畴之后,作者进一步追问:既然苦难有如此的价值,为什么我们过去却看不到或忽略了呢?原来,我们过去只满足于生活外部的世界,或者只将温馨作为一种人生的理想。其实,这是一种肤浅和窄小的苦难观。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肤浅”和“小家子气”的苦难观呢?作者认为:第一,要善于利用遭受厄运的机会,认真去思考生活,这样你对人生就会获得一种新的眼光;第二,人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逆境”更能“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当然,作者在肯定“逆境”的价值的同时,也指出逆境对人生的消极磨损作用。最后,文章用对偶的句式,对苦难作了一番诗性的阐发:  “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能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这样将苦难与人格、素质结合起来思考,文章对苦难的探讨又深入了一步。 

(四)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小标题在文章中有何地位?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回答了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如何面对苦难?它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2、将此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写出层意。 

——①论述为什么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的原因。 

②论述怎样“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如何面对社会悲剧、自然悲剧、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 

③论述“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的意义。 

3、为什么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找出三条理由。(即分论点) 

[1] [2]  下一页

,粤教版选修《面对苦难》教案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