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通讯《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教案设计

通讯《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教案设计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837  栏目:综合资料
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lexue88.com 通讯《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教案设计,

《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

【教学目标】

1、  掌握通讯的定义,了解通讯的特点和类型并能判断

2、  学会快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典型意义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本文作者对数据及事例的精当运用

2、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形,讨论中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洞庭湖有“洞庭西下八百里”之称,所以洞庭湖一直是古代诗人吟咏的对象。比如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我们就学习过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出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其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的句字是哪一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除此之外,还有一首我们初中学过的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有一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以及大诗人李白写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也有这么一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两句都写出了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的景象。洞庭湖的广阔浩瀚我们是感受到了,但这是古代的景象,那么今天的岳阳湖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通讯《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

二、了解通讯有关知识

1、什么叫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比较详细、生动地报道具有广泛社会性和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的新闻体裁。(学生齐读定义)(教师解说:抒情和议论也很常用,但这大多用在表达作者的观点或情感,所以以后我们要找作者观点的时候就要抓住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段落或句子。)

2、按内容分通讯可分为(通讯的类型)

(1)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

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2)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

迹,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3)风貌通讯——是以报道某个地区、部门、单位或市镇、村庄、街道、家庭今昔变化为

主的一种通讯。它也介绍祖国风光、地方物产、人情风俗等。

那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通讯是属于哪种类型?

明确:事件通讯。其它两种通讯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进行深入了解。

三、             整体感知课文

当初,这篇通讯发表之后,就引起了朱容基总理的高度关注。那这篇通讯究竟写了什么,竟能引起总理的关注。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这篇通讯写了什么。

﹙一﹚阅读教材P32《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填空:

1、围湖造田从   清朝康熙年间  就已开始,至1905年,洞庭湖面积缩小了 1500    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      次大的围湖造田,围垦面积  1800 平方公里。

2、解放后的围湖造田原因主要是    受“以粮为纲”思想误导的因素,也有因为实施“围湖灭螺”造成的恶果以及人口压力。(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洞庭湖)

3、湖南省委、省政府响应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的治水策略,决定从  1998 年开始退田还湖。

﹙二﹚理清文章思路

朱镕基曾对本文作过这样的批示:这篇文章写得好。朴实无华,但思路清晰,数据说话,令人信服。朱总理的批示给我们提供了学习这篇通讯的重点。

那么文章的思路是什么? 那些地方用了数据说话?首先,让我们来理清文章的思路,请同学们先把段落标出来,方便分析课文。

1、这篇通讯首先先写了什么?(可以请个别学生来解说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明确;写了郭幸初老人现身说法。

2、通过这位老人的现身说法,不仅让历史与现实有了沟通的桥梁,自然而然地让文章过度到围湖造田的历史。接下来作者写了什么?

明确:接下来作者写了有关史料、听取了水利专家的分析,让读者对围湖造田的历史更加了解。

3、为什么要退田还湖,有历史的原因当然还有现实的原因,所以作者用了一大篇幅来叙述了在现实中湖区人们所经历的劫难与损失。

4、让人们从得与失的对比中认识到了退田还湖的合理性,并实施了行动,湖区人们从退田还湖中尝到了甜头,不仅说明了党和政府决策的正确,也进一步揭示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小结文章思路:退田还湖的移民现身说法——史料与水文专家的分析研究——现实中经历的劫难与损失——退田还湖后尝到新的“甜头”—— 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要“退田还湖”?作者是怎样去说明这一原因的?

明确:①文章从史料和水文专家的分析入手,简要而中肯地讲述了洞庭湖从有史可查的大规模围湖造田开始至今造成的“人与水争地谋利,以致水与人争地为患”的恶性循环局面。(放洞庭湖一条生路,就是放自己一条生路。)

②作者通过精当的数据和生动的事例来说明这一原因。

A、数据的运用:如洞庭湖面面积在几次围垦后的缩小,在洪灾中决堤的湖垸数目及其损失,特别是退田还湖后,人们的经济收益与围湖造田时的比较。这些数据并不烦琐,而是非常精当,令人一目了然,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退田还湖的必要性。这也是这篇通讯引用数据虽多,但并不显得枯燥乏味的原因。

B、事例的运用(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在本文除了用数据说明之外,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如郭幸初老人在文章开头的现身说法,青山湖垸负责人和大南湖乡党委书记算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帐,及一位姓黄的村民向记者说的实在话。这些都是用当事人自己的体会对退田还湖这一举措的收效进行的“证明”,还有什么其他的论据能比这些事例更有说服力吗?所以文中举的事例并不是很多,但很实在,也很到位,发挥了以一当十的作用。

2、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体现了国家环境治理思路的重大改变。相比同一事件的消息报道,这篇通讯更注重挖掘事件形成的历史渊源,反思事件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思考一下,文章开头写到的郭幸初老人,对于通讯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郭幸初老人,既是围湖造田的历史见证人,又是退田还湖的现实感受者。通过这位老人的现身说法,不仅让历史与现实有了沟通的桥梁,自然而然地让文章过度到围湖造田的历史,让读者了解现在退田还湖的历史渊源,而且,进一步论证了目前退田还湖举措的合理性,所以这位老人才“想得通”。

当然,“想得通”三个字也并不简单。作者在老人简简单单的“想得通”三个字后面,已经埋下了向主题掘进的隐线。为什么离开家园也能让老人“想得通”?这一疑问正是通向全文主旨的一把钥匙。最终作者用精当的数据和事例向我们证明了——退田还湖并不是开历史的倒车,而是在历经劫难之后的纠枉归正,它不仅合乎自然的规律,也合乎广大湖垸人民的生存需要。

3、退田还湖取得了哪些成效?本讯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成效是使14多万名群众在1999年汛期中免遭水患之苦,而且“退田还湖”还出了经济效益。主题思想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3、合作探究

这篇通讯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请同学们结合这个主题谈谈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保的事。可以说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也可以说说不和谐相处的事。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主要引导他们认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改变我们一直以来“人定胜天”的想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了解通讯的定义、类型以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通过学习学会快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典型意义。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下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写通讯。

六、拓展阅读

请同学们从最近的报纸中找一篇事件通讯出来,进行详细的阅读,并与同学讨论分析它的写作特色。

 

 

教案设计说明

这是一个语文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教案,是本着如下语文教学理念来设计的:

一、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一篇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实用性很强。如何让学生能在实用性中融入人文性,我想到了在引入方面做文章。因为洞庭湖一直是古人作诗时吟咏的对象,那么就不妨从此入手。于是我就让学生在回忆古诗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古代洞庭湖的魅力,这对下面分析洞庭湖的变化有了一个感情的基础。

[1] [2]  下一页

,通讯《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教案设计
《通讯《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tag: 洞庭湖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