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诵读。本教材所选的很多经典篇章,文质兼美,逻辑谨严,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诵读,可以更好地体会篇章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积极联系现实,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可在课程开始,设计一个关于经典论述与其现代意义的表格,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总结,并填写表格,期末进行汇总。可参考以下表格。
单 元
思想要点
相 关 论 述
现 代 意 义
第六单元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4.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
5.对学生的学习展开多方面、多种形式的评价。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6.课时安排如下,仅供参考。
单 元
建议课时
单 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2课时
第六单元
3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七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3课时
第八单元
3课时
第四单元
4课时
第九单元
3课时
第五单元
3课时
第十单元
3课时
复 习
4课时
总 课 时
36课时
以下是分单元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本单元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子》《庄子》两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
《论语》和《孟子》在前面学过的教材中多所涉及,学生对其思想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并体会他们的前后相承关系。对于孔子的思想,重点把握几个关键词:“仁”“礼”“义”;孟子的思想,重点把握“仁义”这个关键词。
《<老子>五章》应该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多花一些功夫学习。因为:一、《老子》的原典作为中学语文课文,这是第一次,学生前面的积累很少;二、《老子》一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形而上的东西比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再谈谈个人认识,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儒道互补”作为本单元的标题,学生根据“阅读指南”的内容稍作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的探讨。
“大视野”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节选),此文概述了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化及其影响的重要观点,虽不尽全面,有些地方也难免有些苛责之处,但可供学生讨论。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本单元以历史著作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家的重实录、讲褒贬的撰述原则与表现方式。“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可供学生参考学习。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本单元“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分别节选自《大学》和《中庸》。这两本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让学生明了“三纲”的内容之间,“八目”的内容之间,以及“三纲”与“八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节选部分,逻辑谨严,线索清晰,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加强诵读,对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但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需要扩展学生的视野,介绍儒家的一些相关观点、主张,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意思。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如“性”“命”“道”,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多做一些讲解,扩展学生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对《大学》《中庸》中所论述的思想,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分析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论述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否应该继承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大视野”所选《院士谈做人》,反映了现代中国人对传统道德修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实践这些做人的准则,值得学生借鉴。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佛教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但基于它对中国文化及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我们这门中国文化经典课程,似不可缺少了佛教这一家。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佛教的东西无处不在,完全回避并非良策。如果选文得当,又加以合适的引导(如在“题解”和“阅读指南”中,我们都加进了有批判色彩的话),应该不致于引起令人担心的副作用(如果讲副作用,儒、道思想也严重存在),所以在这方面过虑是不必要的。不但如此,学生如果对正统的佛教有所了解,对法轮功之类的邪教更能提高鉴别能力。另外,佛教经典与汉语词汇也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在语文课中有必要设此单元的原因之一。
本单元所选的《坛经》和《百喻经》都是佛教的经典,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经典,一是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这是两部比较浅显且有趣味的佛教经典,适合中学生阅读;二是由于《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百喻经》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可为学生借鉴,且其中论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外衣,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教学中对佛教的教义不要讲得太多,如果实在绕不过去,要做充分的辩证分析,使他们能够扬弃糟粕,吸收精华。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佛教史的知识或者通过一些通俗的佛教故事,比如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求法的故事,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重点介绍一些佛教教义中的积极思想,比如重视个人修养、导人向善、救助他人等。对于禅宗的介绍,也尽量不要在教义上下很大的功夫,可以通过一些有名的禅宗公案,引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其思维,并使其直观地了解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等特色。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tag: 课程 经典 中国文化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