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阶段,经济为文化的繁荣作贡献。当物质生活较为丰富时,文化便主宰需求。人们不仅看戏、看电影时间多了,逛书店唱卡拉ok的机会多了,而且对商品、服务、环境、管理也萌发了更多的文化诉求。他们不仅在文化活动中消费文化,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和品味文化。文化需求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一切选择的逻辑起点。在文明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一切财富都凝结为文化价值。因此,以往“为经济而文化”的定势思维必将转换为“为文化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成为人们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的极其重要的满足物。所以,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文化作为经济活动的背景、素材、手段,又要将文化的繁荣作为最终目标。不仅要整合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还要振兴文化事业,提升城市形象,培育地区精神;不但要以文化产品、服务来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而且还要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价值。
所以,当经济活动被理解为文化创造活动时,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圈实际上已演变为文化圈,它们在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在创造人本、审美和科学精神。每个企业都在生成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每幢楼宇都有自己的楼宇文化,它们相互感染、影响,彼此模仿、借鉴,从而形成融企业个性、行业特色和区域风格的经济文化体。
继承与创新:着眼于为后人创造新的文化遗存
有的人一提文化资源,就是遗产;一提文化发展,就是保护遗产、开发旅游。如果这样理解文化的话,我们就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终结者和守夜者;我们就不是站在文化的入口处,而是站在文化的出口处。我们津津乐道前人的创造和智慧,但很难给后人留下什么新的文化遗存。所以,对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须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大历史观来重新认识。
毫无疑问,优秀的文化资源一定要继承和保护,无论是文物、历史街区,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如艺术、民俗等。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和正确理解上,依据其不同的审美价值、记忆能力,选择相应的继承方式。概而论之,约有三种“继承”:第一种是完整地保留和保护。完整地保存了城市记忆、反映了城市与历史的某种联系、成为某个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的文物或街区,就应创造一切条件倾力保护。第二种是合作,即与古人对话。如果把古人的一切文化作品都理解为完美无缺的精品,那是有悖情理和事实的。限于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古人的创造可能有瑕疵,他们有可能留下未完成的巨著。因此,今人应“踵其事而增其华”,发挥当代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古人共铸文化精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虽然它保存了历史风貌,但它的材质和功能与现代文明相冲突。
我们应当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完善其功能,使其既延续古典风貌又支持现代生活,并得以不断传承。第三种是创新,即与时代同行。创新不是破坏,而是在科学继承前人创造的基础上的再创造,是建立在与古人对话交流基础上的与时俱进。只有创新才能形成新的遗产,创新是最高境界的继承。目前,文化创新任重道远,方兴未艾。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经济圈内的文化建设,开发满足现代需求的文化业态,建设反映当代人智慧和水平的文化设施和景观,树立开放兼容的大文化观……每一项任务都富有挑战性,都是当今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要之,文化发展的路径独特而曲折,它因不同的经济时代、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呈现自己的特殊性。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激活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文化建设者的光荣职责。因之,把握文化产出的特性,穿透一般商品经济规则的迷雾;把握文化价值的终极作用,穿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迷雾;把握文化创新的未来意义,穿透一味保护和继承遗产的迷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效率,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
二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儒家经典《论语》十则
一、“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
二、“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三、“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四、“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tag: 课程 经典 中国文化 , 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