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有什么用意?
【明确】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文中将“牲畜林”比作“诺亚方舟”,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圣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上帝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深悔自己的创世之举,决定用洪水淹没大地,唯一幸免的是善良的诺亚一家。上帝吩咐他们建造一艘巨大的方舟,把所有的动物,无论贵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或爬的,都雌雄配对,带上方舟。
《牲畜林》的主要情节集中在“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的树林里。灌木丛和树林中有“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有山羊、大鹅、家兔、母鸡、鸭子、小猪等等,当然还有它们善良朴素的主人。这能否理解成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呢?小说结尾德国兵和那只凶恶的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诺亚方舟”拒绝任何罪恶,它承载着善良与正义,等待洪水退去,迎接上帝赐予的净土。
总之,“牲畜林”是一个“容器”, 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再来关注一下小说的情节。朱阿每次举起枪准备射击时,总有人跳出来阻拦,浏览全文,数数总共有几次?
【明确】六次。
鬼子抢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财产,朱阿想抢回来。但是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请快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
【明确】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借喻,孩子说你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第三次:“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第四次: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只写了朱阿被恳求, 至于恳求之后的情形则省略了;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
【点拨】刻板的重复,会惹人厌倦,但卡尔维诺却有办法使六次重复各有声色。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使他(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被德国兵抓住之后,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一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第一次是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是比喻(借喻),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当然不可能不知道扳机在何处,但夸张的手法则把他的尴尬(他也想瞄准,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写得更鲜活;下面的一只火鸡更有趣,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兵抓住,逗引着对方一层一层地往树上爬,最终压断树枝摔了下来,而它自己却“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来给火鸡求情的姑娘也很有趣,半带利诱半带威胁地对朱阿说话,使得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把猎枪这样凶恶的意象比做生活味极浓的“烤肉的铁叉”,这也是作家想像力丰富、联想无拘无束的表现,而这种自由联想,也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接下来出场的是一只兔子,“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被抓住之后“吱吱乱叫、左右扭动”(与小猪的“拼命挣扎”又不同,一词之异,体现出作家用词的准确性),使德国兵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并且,这一段只写了朱阿被恳求,至于恳求之后的情状,则省略了。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免重复的考虑。
“延迟法”的连续使用使小说产生重复递进的局部结构,但这是以作家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为基础的。这五段,五种生命力旺盛的牲畜(家畜、家禽)先后献艺,而作者一只笔写五次,把重复的情节写得毫无重复之感。否则,空有结构,没有血肉,这种重复就索然无味了。
然后是第六次,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作者似乎有意避免把一个太鲜活的生命在他的小说里交付到死亡的命运中去,从而安排了一只“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朱阿终于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这一点心理很隐蔽,作者的写法也很隐蔽,但却是情节推进的一个小小扳机。
朱阿一共六次举枪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直到第六次才发射,这样的设计在情节上称之为什么?在结构上又称之为什么?
【明确】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推进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什么是“延迟”?
【明确】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说结构的要点是“牲畜林”,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小说的情节本来十分紧张,但作家却多次使用“延迟法”来给情节的进展设置障碍。除了六次大幅度地使用之外,还有些地方也有使用,只是用得比较不动声色而已。反复延迟,也是民间故事经常采用的手法,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能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颇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在小说中,朱阿一共有六次打算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但这又不是简单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内。
首先,小说的结构和主题的要点,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帕修斯盾牌(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妖魔,仍然那么残酷,真实并未走样,只是她的魔力再也不能伤害我们、反倒要(在小说中)被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征服。
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朱阿终于开了枪,结果是什么都打到了,就是没打中鬼子。请你结合小说前面的情节,说说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明确】朱阿的射击本领,前文有充分的渲染:他“从来瞄不准”,“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当他试图瞄准鬼子使眼前却总是出现晃动的牛屁股。而此后那些牲畜主人不断给他施加压力,使他的猎枪晃动得更厉害,“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牲畜林》教案教学设计4tag: ,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外国小说欣赏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外国小说欣赏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