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586  栏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求谏》学案,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求谏》学案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防微杜渐

D.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      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E.随事谏正,多中朕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不称天心    B.下为百姓所    C.欲令耳目外通    D.上不称天心

4.“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5.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 ② ④      B.② ③ ④      C.① ③ ⑤      D.① ② ⑤

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7.翻译下列语句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答案

1.C.  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对待/际遇,机会E切中/符合

2.D.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3.D.使动,其它为名词作状语

4.B.自己,其它为他的

5.A 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褚遂良之语

6.C.预为参加非预先

7.(1)陛下开拓思路,采纳臣民忠言,我等处在不避忌讳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

(2)每当我无事静坐,就自我反省。常常害怕对上不能使上天称心如意,对下被百姓所怨恨。


,《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相关文章

tag: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