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学案
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
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
2、《贞观政要》
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3、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公元627年到649年在位。617年,李世民随父亲在晋阳起兵唐朝建立后,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后来他率兵消灭周围各种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成为统一战争中的主要统帅。玄武门之变后,取得皇位。
第一课时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 ) 谏诤( ) 鲠议( ) 王珪( ) 刍荛( )
不讳( ) 丧乱( ) 属文( ) 芜词( ) 诋诃( )
愆过( ) 纂组( ) 怖慑( ) 罄其狂瞽( )
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太宗威容俨肃 2、必假颜色
3、冀闻谏诤 4、必藉忠臣
5、臣下钳口 6、卒令不闻其过
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2、冀凭直言鲠议
3、纳刍荛 4、太宗称善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6、预闻政事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
第4段
1、恒恐上不称天心 2、下为百姓所怨
3、但思正人匡谏 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第5段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第6段
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飞来峰上千寻塔
理
1、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 2、当窗理云鬓
3、文理有疏密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信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愿陛下亲之信之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低眉信手续续弹
遇
1、惟君臣相遇 2、进,与曹遇于赤壁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4、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四、古今异义
1、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古义: ;今义:颜料或燃料
2、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古义: ;今义:举动措施
3、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古义: ;今义:遇见彼此
五、词类活用
1、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实愿罄其狂瞽
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六、判断下列文言句子句式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4、百僚进见者
,《求谏》学案5(含答案)tag: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