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参考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参考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427  栏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标签: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参考,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

教学提示

 

《从文自传》篇幅较长,课文只选收了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内容。传记主要是由传主的回忆片断组成,虽有些跳脱,阅读也不会有多少困难。况且这篇传记非常好读,能激活对作家传奇人生以及乡土风物特异性的好奇心。布置学生阅读时应当提醒注意两个重点:

 

第一,同学们可能首先被沈从文的阅历“故事”所吸引:这位穿着草鞋从边地走来,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最终成为教授和大作家的“乡下人”,人物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让学生了解沈从文从小如何“读社会这本大书”,感受他青春期的悲欢得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这是一种收获。但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沈从文的传记看作是一本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这部传记可能给予同学们最重要的启迪是: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求生活的意义。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现实,讨论一下“青春成长”“挫折教育”和“读社会这本大书”等话题。

 

第二,《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离,同学们读来有很强的“陌生感”。可以抓住这个感觉,提示学生注意其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悲剧,阅读时不停留于猎奇,最好能发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识。比如,沈从文对于城市文明过于物质化显然持批评与焦虑态度,他力图从民间质朴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类文明的“活力”。这种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传。但是这个问题也比较难一些,不妨点到即止,做引发式的提示。后面提供的关于沈从文创作及其对人类文化命运的思索(《从文自传》附记和温儒敏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有关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的评论节选),可以作为理解这篇传记情调和含义的一种参考。

 

另外,这篇传记由于传主生活经历的太多苦难,加上作者在回忆中不时融入淳厚的情感,引发对人生的慨叹,读来有某种沉重与辛酸。应当指出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感受这份沉重,启发学生:对于强者来说,生活中的风霜雨雪也和阳光雨露一样,都从不同侧面或者以不同的方式滋润着我们的生命,现实中的曲折、坎坷、苦难可能拓展人的精神空间,让人能更加以阔大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去感受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

 

这里还选收了毕树棠写于三十年代的对《从文自传》的评论,可以看到当时一般论者对这部作品的反映。其中谈到作家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以及这部自传的叙事艺术特色,可供参考。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传记的文学性问题。仔细欣赏这篇自传的散文笔法,考察其叙述与描写并重、渲染故事性、取材的用心与文字的质朴等特点。当然,如果能让学生读完《从文自传》后,找一些沈从文描写湘西的散文或者小说来对照阅读(如《边城》《湘西》《湘行散记》等),并思考作家的生活与创作的关系,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思考与探究

 

第一题要求理解“那一本大书”的含义,并联系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及有关作品(如《边城》《湘行散记》等),说说这本“大书”对沈从文人生的意义。

 

“那一本大书”自然指的是社会。沈从文在上学期间就喜欢到各处游历、玩耍,他觉得世界如此宽广,充满了许多新鲜的未知的东西,为了了解这些,他“各处去看,各处去听”。小学毕业之后,他随着当地的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广泛的接触了社会。这段时期的经历不仅教给他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而且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他一直从自己的故乡开掘题材资源,对当地土著部队士兵的生活、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运,都作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绘。应该说这些作品的成功都来自于他读“那一本大书”的结果。

 

第二题要求品味传记中一些蕴涵作者对生活和人生思索的句子,可以理解为是传记“点睛”之笔,建议引导学生结合传记的相关描写,加上前面所说的一些参考材料,来体会并讨论沈从文这些哲理性的思考。其中第一句注重“人生视野”,第二句是“健康生活”的含义,第三句是“把握命运以及对生活的信心”,第四句是“生命的价值”。这里只是提示,当然还可以展开思考更多的含义。

 

第三题要求分析这篇传记的特色。注意叙述中如何做到既有线索展开,又有某些生活细部的回忆,两者结合,也就是“点”与“线”的结合。概括的叙述犹如人的骨架,把握着叙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琐的叙述,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介绍,大多属于概括叙述。生活细部的描写则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丰满起来,显得真实生动。比如147页第三段举了两个事例,都是人与人之间闹别扭甚至厮打起来的小故事,作者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

 

 

 

参考资料

 

一、沈从文生平与创作概况(董易)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曾用过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笔名。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02年12月28日生。1918年从家乡小学毕业后,即随当地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曾在湖南地方军队任职。1918年,在芷江县任屠宰收税员时,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和林纾以文言文译述的一些西方文学作品。他最初接受过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家的思想影响,后受五四运动启发,对新文学发生兴趣。1923年到北京。因生活困难未能升学,遂靠自学从事文学写作。1926年沈从文在香山图书馆工作。那年起,他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在吴淞中国公学任教并继续写作。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在《新月》上发表作品,当时已有“多产作家”之称。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主编北平《大公报》副刊《文艺》,次年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小说习作课程,抗战胜利后又在北京大学任教。曾先后与主编过商务印书馆《文学杂志》的朱光潜合作,以《大公报》副刊《文艺》和《文学杂志》等期刊为阵地,集合当时北平的一些文人从事文学活动,他们有比较接近的艺术倾向,因而有“京派作家”之称。

 

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与后期创作虽风格迥异,但在思想、艺术的发展上一直保持着他个人一贯的特色。他的早期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驳杂,起初主要受鲁迅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启发,创作以乡土文学为主;后来受废名(冯文炳)以抒情笔调写小说的影响,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体小说(或称诗体小说)这一形式。他从自己的故乡不断开掘题材源泉,对当地土著部队兵士的生活,湘西边地少数民族和沅水流域船夫、水手的命运,作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描写,提供了当时别的作家还没有写过的湘西地方风土人情的风俗画。但作品往往单纯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和原始生活的神秘情趣,如《龙朱》、《神巫之爱》和《凤子》等小说。后来则渐渐改变,多以赞美少数民族和边地人民中原始的蛮性力量和粗犷放纵的强悍气质为主题。在描绘湘西民性的强悍的同时,歌颂了边地民俗的淳厚,并以此与大都市的所谓“近代文明”形成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城里“绅士阶层”和乡下“抹布阶级”不同的感情。

 

沈从文的作品总的思想倾向是向往一种健康的世态、富有人情美和心灵美的人与人的关系,恢复被“近代文明”所污染、所泯灭了的人性;表现这种思想倾向的代表作有《柏子》《虎雏》和《边城》等小说。同时,他以另一种写实的笔调揭露大都市中“绅士阶层”虚伪的面目和空虚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日趋堕落的情状,如《绅士的太太》《王谢子弟》等;对于某些知识阶层中“被阉割了的寺宦观念”,他也给予了抨击,如《有学问的人》《八骏图》等。他还比较深刻地描写了一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农民形象,如《丈夫》《牛》和《贵生》等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些作品都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但也有许多作品缺乏应有的时代感。由于他在文学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艺术上确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不但注意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同时还结合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所以使他的小说和散文浸透了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创造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牧歌意境。他对富有地方色彩的世态人情的描绘,使后来一些作家如汪曾祺、叶蔚林、古华等在艺术风格上深受影响。

[1] [2] [3]  下一页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参考
《《沈从文: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教学参考》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