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后反思
在没有看到高子阳老师的帖子前,我预先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等我仔细研究了高老师的教学实录,
发现他摒弃了许多繁琐之处,直奔中心,简化了教学流程。于是,我准备对预设进行修改:
一、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小男孩把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秘密告诉了我,那这是一个
怎样的小男孩呢?“苹果里的五角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
二、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师板书:显示新本领 读两人的对话。(补充提示语后说说理由再读)
3、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
4、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
(1)出示切苹果方法的句子,理解“拦腰切”,同时进行小男孩说话朗读指导。
(2)请同学上来演示按照循规蹈矩的切法和拦腰切的方式切苹果,理解“横切面”、“清晰”指读
第四自然段,理解“循规蹈矩”,说说是怎样切,指读,读出惊讶,齐读。
三、理解课文包含的哲理
1、出示第5自然段,指读,齐读。怎么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请仔细默
读课文,用课文的话说说自己是如何理解的?
(1)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结合课文与辞典中的解释,,是因为拦腰切苹果的很
少,而又能发现“五角星”的更少,这是许多人都没能发现的,所以有“魅力”。
(2)因为其中的思考方法与众不同,很独特,所以有“魅力”。
(3)从课文中得知,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了我,仙现在
我又传给了你们大家》“一句中三个”传“可以看出魅力之大,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2、听了你们的说法,看得出你们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
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你们一定能够自己
理解。
理解“往大处说”呢?(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读第5自然段
3、研究研究:我想请同学们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一般人为什么
不拦腰切苹果?”两个问题。
(1)寻找这个极具创造力的世界名人(这个人是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
(2)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
理由一: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理由二: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
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
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理由三、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理由四、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师: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
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感动了。
巩固:
人们切苹果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而课文中的小男孩却是( ),而且苹果里有( )的“五
角星”,这种( )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 )。什么叫创造力,从小处说就是( )
在课文学完以后,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打破思维常规的例子,学生说不出来。我就以《司马光
砸缸》的故事提示他们,但是学生还是想不出来。其实一下子要找到和课文中相匹配的的确是较难的
。在星期三的集体备课的时候,询问了同年级组的老师们,有的说:“学生装铅笔芯的时候,有的人
就只想到从后面装,而有的同学想到的是从笔尖上装进去,这也算是创造性思维。”要说学生这样装
笔芯,也确实是遇到困难动了脑筋,但觉得总是和书上说到的创造力相差了一点。另一位老师说:“
皮球掉进洞里,怎么拿出来,不就是很典型的创造性思维的例子吗?”对呀,皮球掉进洞里,一般的
想法是取出皮球,但是假如洞比较深的话,这样的办法就行不通了,这时,就要倒过来想,对着洞灌
水,让水把皮球冲出来。这个例子比装铅笔芯的好。我想,明天就用这个例子去引导学生,来弥补他
们思维上的不足。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后反思
tag: 苹果 五角星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