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课后反思1
2202卢永霞 发表
今天在光泽上了一节不太理想的课。不过,我要感谢这次失败,让我又多了一次学习机会,多积累一
些教学经验。
这是福建省送培下乡的活动。我的任务是上一节课并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开一个讲座。国平老师通知我
的时候,只剩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所以我就走了捷径,决定就带上次在福州钱塘小学上的那节课《小
儿垂钓》。这段时间的准备重点放在了讲座上,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
其实,这个准备的过程真的很累,有两个晚上我搞到四点钟才睡,所以最近精神状态都不大好。今天
上午就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进入不了课堂,不能完全投入。不过,关键不在这里,关键在于我对农
村学生估计不足。同样的设计,放在钱塘小学上与在一所城郊小学上,效果大相径庭。
任教的班级是光泽县杭西小学的学生,今天上午才通知他们下午要上这节课。因此没有准备,也没有
预习。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是拖时,而拖时的主要原因是我对学情的估计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
面:
1、课前听《读唐诗》这首歌,听完以后交流: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我没想到学生只想到一首《静夜思
》,其他的都要靠一点一点的启发,才陆续想到一些,如《咏鹅》《绝句》《回乡偶书》等,学生很
不熟,即使想到了也很难顺畅地背下来。这是我原先预设不足的地方。
——应对策略:可以在播放歌曲前就介绍词曲作者,提出听歌的要求,这样歌一听完,马上交流,学
生因有思想准备,就会更快说出相应诗句。如果学生还说不出来,那就师说歌词,带前一句,让生跟
后一句,不要记诗题,也不要记全诗,对古诗积累较少的农村学生来说,会容易些。让他们一开始就
有成就感,并带着这种成就感进入新诗的学习。
2、读完课题后询问题目的意思,这本是一个一带而过的环节,没想到也花了不少时间,因为那个学生
总是把题目的意思混同于第一句诗句:一个小孩子在学垂钓。三次启发均无效:“题目中有学的意思
吗?”“没有”“那你再说题目的意思。”结果他又说成了“学钓鱼”,“你从哪里知道他在学钓鱼
呀?”生读了第一句诗。“你要学会倾听哟,我的问题是——知道题目的意思吗?”结果孩子又说:
“一个小儿在垂钓。”等于没有解释诗题了,但总算勉强过关。
——应对策略:直接问:小儿的意思是……?垂钓的意思是……?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教
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定要及时发挥“导”的作用。)
3、初读古诗后,我犯了大胆的错误。原来的预设是在询问“谁能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请举
手”后随便点一位举手的同学读诗就好了。可是我却大胆地想请一位没有举手的同学来体现一个教学
的过程。没想到被叫到的这一位第一句就读错了两个字,把“蓬”读成“逢”,把“稚”读成“知”
,为了纠正这两处读音,可费了不少工夫:先是同桌指出他把“稚”读成“知”后,让他当小老师,
领着大家读。(这个策略是错误的,应该把他的所有问题一起指出,再一起改正,而不应该指出一处
就先读一遍,还让他带读,导致大家跟着他读“逢头”)然后,再请同学指出他的另一处错误,把“
蓬”读成“逢”,这个时候老师把这个“蓬”和“逢”及其读音板书出来,让学生注音,再指名分别
组词并带读。
——应对策略:同样一位学生出现的两处字音错误,我的处理方法不同,略“稚”重“蓬”,这是受
了过去授课经验的影响。过去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把“蓬”读成“逢”,所以自己先入为主
地重视了。事实上,在这个班,那个学生会读错,并不表示所有学生都会错,我对“蓬”字的处理有
些大动干戈了,完全可以等第二或第三个学生出错时再板书正音。到那个时候,听课老师也会觉得这
个字音出现严重问题,需要提出来正音。像今天这种情形,我就处理得过急了,而且也浪费了不少时
间。
4、最浪费时间的大概就是学生说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没想到学生根本不理会诗句,纯粹说自己的想
象,比如“蓬头”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个说小孩子扎两个圆溜溜的头发,问他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想到的”。另一个说的也是这种两个圆溜溜的发型 ,第三个说是“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
头。”第四个说是“乱蓬蓬的头发。”我在此时缺乏引导机智,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准确的回应
,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出示插图,按部就班地介绍“蓬头”的两种解释。
——应对策略:应在学生说出第一个答案时就出示插图:“是这个样子的发型吗?”学生肯定后,老
师也相机肯定:“对,可以这么理解。”然后再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就避免了学生说出雷同
的答案。关于“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头”的意见,可以反问:“后面那个成人也没有戴帽子,我们
可不可以说他是蓬头大人?”第四个学生说是“乱蓬蓬的头发”直接肯定说:“是呀,也可以这么理
解的。”
思考:对于不懂得如何在读诗中想象画面的学生,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据词想象呢?如这所小学的
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诉孩子们,当我听到这个词时,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丽的风光。请问你们在听
老师读“蓬头稚子”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当老师读“垂纶”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以此一步一步
引导,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师读整句诗,让学生想象画面。我想,这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更适切
的教学策略。
同样在这个环节,第一个学生一口气说完了全诗的意思。我用“那个孩子的样子你能看清楚吗?”将
学生的思路导向第一行诗的理解。可是当理解完第一行诗,我问“孩子钓鱼的环境怎么样”时,学生
就不知所以然了。有两个学生说:“周围的环境静静的。”有一个学生说:“在一棵柳树下,花草树
木很茂盛。”问她怎么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图知道的?她又说“是我想到的。”后来,总算有个学生
说到了草,却又说“他的身子映到了河里。”这个“草映身”导得可真辛苦啊。
——应对策略:当第一个学生说不到位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轻轻地、看似无心其实有意地低吟
:“侧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样的地方钓鱼?”暗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还不明白,就
一遍又一遍地吟,他们肯定会有所感悟的。这样做比一个接一个地换学生回答更省时间,也更有效。
还有,也许学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环境”一词的意思,他们只知道环境很安静,不会想到要去描述具
体的景物。所以,此时老师要及时调整问题,改变问话的策略中。
还是在这个环节,当我询问“路人与小儿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时,不知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近
”,问他们理由,他们又说是“路人借问遥招手。”还说“如果不是很近,很远的回答就不会惊到鱼
了。”(真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大概是想说小孩子跟鱼的距离近吧。)就这一个“遥”的意思我也费
了半天工夫。
——应对策略:还是和刚才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吟诵:“路人借问遥招手”,看学生有没有
,《小儿垂钓》课后反思1tag: 小儿垂钓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