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评课
没听课之前,看到课文的题目,我就想:这是一篇没趣的课文。不象我们
低年级的课文,有各种各样吸引人的小动物,但听课下来,我改变了自己
的想法,其实不管是什么课文,只要老师引导的好,没趣的课文也能变得
有趣。下面我就浅略地谈一谈听课后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
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
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
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完第一自然段,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邵老师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 邵老师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
体会到深层次上。邵老师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
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
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
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 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
,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
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
邵老师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
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用填空的形式来体会。例:
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
有的说:“ 。”有的说:“ 。” 有的
说:“ 。”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
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
扎实。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邵老师又让学生
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
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
。最后,邵老师那着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
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
,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
契机。
,《天火之谜》评课
tag: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