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观摩)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看老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连续指名3个学生读。(他强调的是信念,有不同的读法吗?)
同学们,你们看,一个课题、一句话因为我们理解角度不一样,读法也不一样,这就是我们汉语的魅力,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齐读一遍课题。
2、谁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谈迁的信念是什么?---翔实可信的明史
3、关于新的《国榷》是什么样子的,请看
出示课件:新写的《国榷》共104卷……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生读。
4、谁能读出新写的《国榷》的价值。再指名读
5、这句话是课文中非常重要的句子,说他重要,不仅因为他写出了新《国榷》的价值,而且这句话中有几个词语非常关键,它对我们读懂这篇文章,非常重要。
二、一用“新《国榷》句”,扣“原先”,体会编史艰难。
1、看课件中这个变红色的“原先”,原先的那部《国榷》是什么样子的?生读、画,指名读,
出示课件: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明朝编年史――《国榷》。)
2老师修改了一下:点击课件(经过奋斗,经过修改……
你们再读读,体会一下,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预设:第一句话好,因为第一句话写出了谈迁是怎样写《国榷》的和
写《国榷》的艰辛和付出。
3、老师去掉的仅仅是几个普通的数字吗?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意思,掂量掂量这些数字的分量。
(生读句体会。)
4、你掂量出了哪个数字的分量?
预设:6次修改——说明很认真,反复地查证、修改,内容在不断地充实,精益求精。你平时写作文一般修改几次?咱们写的作文大约多少字?400多字
500多万字——我们语文课本才5万多字,相当于咱们100多本书这么厚,竟然修改6次!而且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来的,不像现在出书的用打印机打出来的!
20多年——时间长,这本书耗费了20多年的心血,从一个风华正茂、志向远大的青年到一个白发苍苍、体弱多病的50多岁的老人,《国榷》耗费了谈迁最宝贵的青春时光,这是怎样的付出啊!
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
出示课件: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明朝编年史―《国榷》。自由读。
5、同学们,这一句正因为有了这些数字才让我们感受到谈迁创
作《国榷》是那么的——艰辛。
我们一起来带着感受,读出有生命的数字。齐读课件--------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明朝编年史――《国榷》。
6、20多年,几千个日日夜夜,让我们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吧。
出示课件: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自由读这段话,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⑴“一百多里”按照正常人的步行速度,要连续不断地走41个小时。为了一点史料谈迁竟要走上41个小时。
⑵“一点”是多少?也许只是几个人名,也许只有几句话,这对于500多万字的《国榷》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嘛!谈迁为什么还要为了这一点史料走上一百多里路呢?----翔实可信
7、谈迁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可能要风餐露宿,啃干粮,喝冷水去抄史料,仅仅只有一次么?是的,500多万字的《国榷》该有多少个“一点”呀!又该有多少个“一百多里路”啊!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一点”,这许许多多的“一百多里路”,20多年,才造就了一部翔实可信的著作。
8、为了详实可信,谈迁克服千难万难,终于完成了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你们为他高兴吗?用你的朗读告诉谈迁先生。
齐读课件――经过20多年的奋斗……明朝编年史――《国榷》。三、二用“新《国榷》句”,扣“新写”,体会人物意志。
1、出示课件:新写的《国榷》共104卷……的明史巨著。
2、这次老师在“新写”上加了色,讨论:为什么要新写?
3、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一箱书稿吗?他实际上是偷走了什么?
二十多年的心血!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正是――板书:二十余载成巨制,一夜之间化乌有。
4、是啊,天有不测风云,二十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种灾难、这种打击对家徒四壁、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真是——晴天霹雳、祸从天降等)。这真是致命的打击啊!
你从哪里读出厄运带给谈迁很大的打击?
指名读。
出示课件: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5、同学们,你能够体会到谈迁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吗?假如你就是谈迁你能表白一下自己内心感受吗?
指名(你就是谈迁)谈迁啊谈迁,你为什么泪流满面?
预设:因为我20多年的心血没有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6、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课件---他茶饭不思……
①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种打击太致命了!
②厄运把谈迁打垮了吗?
③出示课件-----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撰写这部史书。”
指名读
④你能理解他这样的决定吗?(你就是谈迁)谈迁啊谈迁,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预设生:因为不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我会死不瞑目的!
7、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课件“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4.“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生活遇到狂风暴雨时,真的男儿就能显现出不屈不饶的英雄本色。课前老师搜集了一点资料,
出示课件: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自由读。指名读。
这是谈迁心中的呐喊,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吾手尚在,宁遂已乎!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深深感受到谈迁那坚定不移的信念。此时,他肉体上是个体弱多病的老人,而精神上却像打不垮的勇士,百折不挠的铁人!
过渡句:“从头撰写”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该有多难啊!
四、三扣“更加翔实、精彩”,进一步体会谈迁打不垮的精神。
1、出示课件:新写的《国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让我们第三次读这个句子,看“更加翔实、精彩”。
学法小结:同学们,我们学习课文就要在关键词上做文章,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中运用这种方法。
2、为了让这部巨著更加翔实、精彩,已经59岁的谈迁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会发现第三段是一幅幅画面,有感动,有同情,有心疼,更有敬佩!默读的时候,一定要思考,一定要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在北京的那段时间……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同时播放琵琶语
生默读、圈画、写体会,师巡视。
3、读着这些文字,听着这段音乐,哪个词触动了你的心弦,你对哪句话有体会,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①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谈迁?
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读——
②“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一袭破衫”什麽意思?文中的插图谈迁的衣服怎么样?
你是怎样理解“终日”的?我们读书要把文字想像成画面。
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人们还_____,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炎炎,人们正_____,他一袭破衫,仍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人们已_____,他一袭破衫,依然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最后引读: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他都在奔走、忙碌,一句话——
你能通过读,让同学们也体会到很苦吗?
③“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a一天劳顿下来,已是筋疲力尽,本该好好休息,但谈迁,读——
b我分明听到了一种声音?孤灯下的咳嗽声。
c他为什么要奋笔疾书?他在和时间赛跑,在和短暂的人生赛跑。
d 为了国榷,谈迁背井离乡,读------;为了国榷,谈迁抛妻别子,读-------
4、用“因为所以”,因为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读因为,你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课件:因为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所以他四处寻访,_____遗迹。……
5、课件填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瑟瑟的寒风中,在漫天的风沙中艰难地行走,饿了,___;渴了,____;累了,__。
6、同学们,据史实记载,谈迁为了使这部《国榷》能够更加完备,先后访问了173人。想像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课件:也许,那是一个黄沙飞舞的早晨,谈迁出去寻访,他_______。
7、A、是什么支撑着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四处寻访,亲自考察?
tag: 教学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