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案及练习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案及练习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297  栏目:唐诗宋词
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lexue88.com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案及练习,

阙:缺口。

胡虏:这里指对女真族的侵略者表示痛恨的称呼。

匈奴: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这里指的是金兵。

待从头:等我重新。

旧山河:破碎的山河。也就是沦陷区。

朝天阙:朝见皇帝。天阙,皇帝宫殿前的楼。

今译:

面对金人的侵略,真使我怒发冲冠,这口气难噎。当潇潇的雨声停歇,我倚着高楼的栏杆。抬头远望那沦陷的田野,真恨得我放声大叫,报国的斗志未酬,情绪何等激烈。我三十多岁正当壮年,个人功名微不足道,为抗金报国,转战南北,披星戴月。时间,时间,不可等闲对待,要为国雪耻赶快建功立业。一转眼少年变成白头翁,如果一事无成,到那时后悔莫及,岂不是白白悲切!

靖康年间亡国亡君的耻辱,这个仇恨还没有洗雪,臣子心中的怒火,何时才能消灭。我要驾着战车,踏破金人的边界,怀着灭敌的雄心壮志,满腔愤怒,生吞胡虏肉,喝尽敌人血!等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就去朝廷,向天子报捷。

讲析:

岳飞在少年时代,家乡就被金兵占领。他很有民族气节,毅然参军。他母亲曾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他指挥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敌人最怕他的军队,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绍兴十一年(1141),大败金兀术,直至朱仙镇,距汴京只在四十五里了。金兵元气大伤,准备逃归,还有不少士卒纷纷来降。岳飞看到这样的大好形势,决心乘胜追击,收复中原,但昏庸的宋高宗赵构,听信奸相秦桧之计,为了和金人议和,以一日十二道金牌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气愤万分,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但王命不可违。他(包括其子)回朝后又被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死于风波亭上。岳飞遇害时才三十九岁。他的一生转战疆场,在战斗余暇,也写些诗词,作品不多,但他的爱国激情,英雄气概,给予作品永不磨灭的光彩。《满江红》(怒发冲冠)就是一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作品大约写于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前后。岳飞此时约三十岁左右。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震撼人心的爱国之词。词中表现了这位英雄勇赴国难,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作者要为国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第一句“怒发冲冠”,什么事情使作者愤怒到这样的地步?是金人的侵略。这时他身倚高楼,手扶栏杆,眼前景色是“潇潇雨歇”抬头遥望南方,想到沦陷区人民的灾难,引起了无限的激情,“啸”是人撮口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壮怀”是他发愤图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可是还没能实现呢,所以他仰天长啸,心情何等激动。以上几句算作一层,点出了天气、地点与人物的动作、心情。往下再看“三十”两句,这时岳飞约三十岁左右,已立战功,但作者“壮怀激烈”,把个人的“功名”当成尘土一样微不足道,他渴望的是救国的艰巨事业,因此他不辞艰辛,长途跋涉,转战南北,以上是第二层。他自痛神州未复,感慨很深,所以才大声疾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勉人,也是自勉。收复中原不易,更须人人及时努力,不要空度大好时光。这是第三层。“莫等闲”句,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鼓舞着人们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下片承接上片,表现了岳飞对“还我山河”的决心和信心,也写了三层意思。“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为第一层。徽钦二帝被虏,真是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但还没有报仇雪恨,所以岳飞才发出了对金贵族侵略者深仇大恨何时能消除的感慨。第二层紧接着写他要采取行动报仇雪恨,统一祖国“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出他对残暴金人统治者的刻骨仇恨。“壮志”,表现他的雄心,显得很有气魄。“笑谈”表现了他乐观的精神,对抗金胜利充满信心。我们看到了这位英雄,勇赴国难,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最末句,也就是第三层,是作者的预想,可以看出他们忠于朝廷、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读了这首词,仿佛看到了这位中兴名将,横矛立马,驰骋中原,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文如其人,作品的爱国主义业精神和岳飞本人的英雄行为,相映成辉。正因为这样《满江红》(怒发冲冠),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岳飞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战歌,今天对我们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当然词中流露出的忠君思想,是岳飞思想的局限,也是当时爱国诗人的共同局限。

这首词写得感情激荡,气势磅礴,音调高亢,一气呵成,很有感染力。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处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啊。“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尽,但第四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 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在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峻然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象。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灰尘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案及练习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教案及练习》相关文章

tag: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