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教案,
情境分析:“相望”与“不相闻”的对比,更显出相思者的无奈,而想望着把这无限的相思变作月亮的清辉洒向思念着的人,又把抽象难言的情思写得具体而又生动,更表现出相思者的情真意切。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画面再现:滚滚东去的长江,你流失的还有我无限美好的青春年华,邵华不再啊,我那姣好的面容也将象那渐渐西斜最后沉入无情的江潭的月亮一样。
情境分析:触景生情,移情于景,用江水喻代青春年华,强调它的一去不复返的特点,那种青春不再的伤感,便随着江水倾泻而出;而目睹渐渐沉入西边江潭的月亮,又想到自己容颜的憔悴日渐苍老,那充满情思的心啊,也随着皎洁的月亮而西沉下落。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画面再现:不知道自古以来,有几个有情的人能趁着花好月圆的良辰回来,只知道,那轮西落的月亮,此时只把清辉洒向那江边的树枝上,那无数的枝叶在江风中摇曳,仿佛要把满身的愁情摇落。
情意分析:“乘月”与“落月”形成对比,“乘月”二字写出诗作主人公面对良辰美景期盼与归乡的情人团聚的热切,可是此前“不知”二字,又道出了现实的残酷,于是下句“落月”便自然承载着诗作主人公理想破灭后的无限的惆怅。诗句移情于物,融情于景,让可见有形的江树摇曳着那无形难言的愁思;那种想摆脱而又无法摆脱的缠绵感情,就在一 “摇”一“满”中,变得那样的形象而生动。
三 鉴赏《望月怀远》
(一)声读(齐读两遍)
(二)意读,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月光是如此皎沽,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四 课堂作业,将《望月怀远》改写成第一人称的散文
(一)搜寻资料,字面意思质疑;
(二)十分钟,写作
(三)组内互评
(四)背读《望月怀远》
第三课时(
2007年5月17日 星期四)
内容 赏析《题李凝幽居》、《登幽州台歌》(用口头改写的形式)
步骤
一 导入(因为停电,没有口头作文)
二 《望月怀远》改写作业讲评,板书如下:
改写的原则: 改写的问题:
1 尊重原作(基本情境) 1 不完整 (故事)
2 合理想象(添补空白) 2 不自然 (线索)
3 善于“神译”(“诗眼”“细节”) 3 不和谐 (情调)
三 赏析《题李凝幽居》
(一)声读,思考,此诗记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示基本解读如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意读,讨论如下:
1 此诗记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明确:记写了一个诗作主人公访友未果的故事。)
2 这次拜访是不是“初访”?为什么?
(明确:不是初访。因为从首联可以看出,这联写诗作主人公独自一人一边回想着友人的居住地很少邻居的特点,一边沿着一条长满小草的小路,走到一个荒芜的小园里来;如此熟门熟路,初访者怎么做得到呢?。)
3 正面写拜访的是颔联,这联中两句诗的语序符合“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吗?
(明确:不符合。因为“敲门”才有“鸟动”;按说应该是诗作主人公先敲门,这剥落的敲门声惊动了门外池塘边树上的鸟,现在这样把“果”放在前面写,让读者依“果”寻“因”,这样写,不但可以给人新奇感,更能凸现出“僧敲月下门”这个正面写“访”的特写镜头。)
4 颈联写归途的所见,写这些景物突出了什么特点,这又反映了诗作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突出了景物的迷人新奇的特点,这反映了诗作主人公颇有几分兴奋喜悦的心情。)
5 按说,拜访朋友,却吃了闭门羹,诗作主人公心情应该是失落郁闷才对,怎么他反而会喜悦呢?
(明确:这可以从尾联中得到解释,因为来访者与被访者有个“幽期”,而这位被访者,本来就是一个隐者,所以来访者这一路走路,所见所闻,更感到友人“幽居”的清新幽静,而友人拒访,又更说明他归隐的性格,这样,“幽居”之所清新幽静的环境,“幽居”之人的超尘脱俗的性格,更加让来访者坚定了归隐的决心和自信;在他看来,遭到拒访,也许正是友人对自己归隐诚心的一次考验,想到此,他便有了一种识破天机的兴奋,情不自禁表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小结,结合练习三进行,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关系?
答:《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希望远离喧嚣的尘俗社会,归隐到这幽清恬淡之所。所写之景,无论是草径、荒园,还是池边树、月下门,乃至桥边的原野之色、石山的峰顶之云,都始终突出了 “幽静”“新奇”的特点,在这样的描写中又饱和着诗作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因此,写景就是为达意铺垫蓄势,通过前三联的层层写景,最后一联便水到渠成,直抒胸臆,点明全诗的题旨:“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写景与表意之间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
四 鉴赏《登幽州台歌》
(一)声读,简介背景,展示基本解读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 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即景抒情诗四首(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