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7、试解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内容。
答:
8、“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二句,王安石认为这两句词在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之上,你同意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五、阅读李煜的《浪淘沙令》,完成检测: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9、古人认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中的“莫”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的好处。
答:
10、请结合文本,分析这首词的典型情感。
答:
六、阅读李煜的《破阵子》,完成检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花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1、上阙前四句采用了哪些手法?写的是什么内容?写这些内容对于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答:
12、作者为什么在“仓皇辞庙日”落得一个“垂泪对宫娥”的伤心结局?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答:
七、阅读徐昌图的《临江仙》,完成检测: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山红。
今夜画船何处?湖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3、词的下阙的主要使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是?抒写的是什么情感?
答:
14、“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山红”一句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作者思想感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答:
探究指要
对词的探究,除了注重对文本意境的研读,还要知人论世,离开了对词人身世和生活时代的了解,对词的理解难免肤浅,甚至出现错误。另外,还需关注历代词评家的评论,以及相关史料、趣事、逸闻等。在本专题的学习中,我们要通过对南唐五代时期独特社会历史风貌,以及该时期词的意境营造的探究,解读温庭筠、李煜等著名词人的心路历程,正确理解词的主旨。
15、请你查阅李璟的身世、南唐的历史、逸事趣闻、词评家的研究等相关资料,对李璟《浣溪沙》的主旨作一番探究,写一篇研究论文。
参考答案:
1、睡眠、懒起、画眉、照镜、穿衣
2、答:空虚孤独
3、春水碧绿,比天色更蓝更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江南的人物也美,当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4、有人劝词人,只应该老死在江南,词人自己也觉得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物更美。但是,他乡再美,永远也无法和故乡相比。可惜,故乡战火连天,现在是有家难回,而且,万一回到故乡,看到的是断壁残垣,物是人非,反而更令自己伤心断肠,所以词人劝慰自己,未老莫还乡。
5、青芜、堤柳、夜风、新月
6、由“敢辞镜里朱颜瘦”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为一女性,她的
7、前句是果,后句是因。一阵秋风带着愁意在绿波中兴起,莲花枯萎,莲香销尽,荷叶凋残。 “香销”二字用来表达莲花的枯萎,即把莲花曾有过盛开时的清香四溢的情景描绘出来,又把而今凋残殆尽的惨状写出。“愁”字融情于景,有词中人怨西风将“菡萏香销翠叶残”之意。
8、同意。“细雨梦回鸡塞远”,写梦境。在睡梦中到了极远的边塞去寻找戍边的丈夫,醒来时只见细雨蒙蒙,却不见梦中的人儿。极写思念丈夫之情深,失望之甚。“小楼吹彻玉笙寒”写醒来时情景,写思妇独自在小楼上,手捧着玉笙尽情地吹着,直到吹完最后一曲时,玉笙因吹得过久而含润了。将思妇吹笙寄情的一往情深的心境及凄凉景象,形象地描述出来。这两句从塞外到小楼,从梦境到梦醒,虽写闺怨之情,但意境开阔,胜过“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可不同意,但要言之成理。
9、“莫”字含自劝的意味,很好地道出了词人内心的万般无奈。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江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江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10、“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人以生动的比喻,把集合着悲凉、痛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从前在“天上”过着自在自由的帝王生活,而今在“人间”却是暗无天日的俘虏生活,一天一地,差别是何等巨大!通过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词人内心的亡国之恨。
11、表现手法有:铺陈、夸张、比喻等。前两句写建国前后四十年,拥地纵横三千里,国势鼎盛,雄冠当时;后两句写凤阁龙楼、玉树琼花,足见国力殷实,财物丰饶。上片前四句描述了一派浩荡壮阔的国运形势;这样写与最后“仓皇辞庙”的亡国形成强烈的反差,为最后抒写亡国之恨铺垫,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表现了中心思想。
12、在亡国的危难之际,因为大臣们都已经逃跑得没有了踪影,所以
13、下阙主要运用设想,虚境实写,化虚为实,极写羁旅之情。
14、词句运用融情入景的手法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雁称“孤雁”,日称“寒日”,孤单感加上向晚的寒意,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本是丽景,然而伤心人别有情怀,在流浪人眼中看来,确是红光惨淡,透露出寒意,这也是移情于景。
15、参考:(1)李璟,史称南唐中主,他即位之初,国势尚且兴旺,但随着北周的兴起,南唐受到强邻的威胁,国势日下。南唐保大(李璟年号)十四、十五年,周世宗两次亲征南唐,攻城掠地,所向披靡,迫使李璟上表削去帝号,称国主。此时的南唐,已经内外交困,李璟身当乱世,忧心时局,自己有心兴国但无力回天,在作品中情思婉转,表现出无限的沉哀。李璟虽作了南唐的小皇帝,但他在位即位之前和即位之后,有不少时候处境都是很困难的,他和他的几个兄弟间的感情不是很好,且国势日微,对于他,心情不好而不便将事情具体明白的说出来时,就会运用小词这种文学形式具体而曲折的表现出来。从这两首词的内容上看,应该是李璟后期的作品,因为它们更渗透了悲愤的情调。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菡萏’二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王氏从起首荷花零落,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景物中,体察到李璟面对国势飘摇,岁月流逝,面对自己兄弟不睦,却已无可奈何的心情。王国维用的是屈原《离骚》中:“哀众芳之芜秽”,“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来评论这两句词的。这样的悲哀与屈原写作《离骚》时的心境颇有相通之处。
(3)关于这首词的趣事
①相传李璟即位之初,好宴乐击鞠,尝命金陵名妓王感化唱水调词。感化奉命歌唱,翻来覆去只有一句“南朝天子爱风流”,李璟因此感悟,把酒杯倒扣在桌上说:“若孙皓,陈叔宝这两个亡国之主能早感悟到这一点,当不会有衔璧出降之辱!”后来李璟手书其《浣溪沙》二首赐于感化。后李煜即位,感化以御赐词札献上,后主感动,厚赐感化。
②马令《南唐书》有:“冯延巳作谒金门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主曰:‘干卿何事?’对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冯延巳这个马屁拍得李璟龙颜大悦,冯延巳人品不足道,同他一起为相的孙晟骂他“谄妄险诈”,由此可得一斑。
[结论] 大约以闺怨来寄托南唐的没落、家国之痛。
tag: 检测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