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⑶、“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
明确: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士兵(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⑷、“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比,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愤慨)
⑸、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自然环境恶劣,敌人的凶悍是唐军失利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⑹、第二层8句主要写什么?
战场交战和将领与士卒遭遇的不同这是全诗的中心,也是前后转折的关键上一层写将领,下一层转入写士卒
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翻译: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5、研习第三部分士卒及其家人的痛苦:
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
从士卒和思妇的角度写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乡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征,而在边将无能、决策失当造成久戍不归
⑵、“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表现出什么?
边城遥远,难可度越偏远边陲,苍茫广漠,一无所有——征战生活的艰苦(空间上写出飘零孤独之苦)
⑶、“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表现出什么?
战争气氛的紧张(时间上写出征战生活的日夜不宁)
⑷、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 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
①、“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②、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
6、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翻译: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7、研习第四部分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⑴、“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样的对比?
明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⑵、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8226; “至今犹忆李将军”也是对边将的谴责,反衬他们的腐败无能
&8226; 这四句,与前两层内容照应:把士卒与将领对照,以见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广与当今诸将相比,以见才能、功德之高下既紧扣全篇主旨,又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
七、思路梳理:
1、战役的全过程
“汉家烟尘在东北”到“单于猎火照狼山” 出师
“山川萧条极边土”到“力尽关山未解围” 失利
“铁衣远戍辛勤久”到“寒声一夜传刁斗” 被围
“相看白刃血纷纷”到“至今犹忆李将军 ” 结局(心愿)
2、齐读,注意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句子
明确: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凄清、苍凉、开阔
4、“一切景语皆情语”,同学们可以想象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士兵的心情如何?
明确:凄凉、悲伤
,《燕歌行》表格式教案8tag: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