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  教案  范文  作文  资格考试  高中教学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在线投稿
您当前位置:乐学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唐诗宋词《初唐诗歌——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诗歌——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教案

11-07 14:54:39   浏览次数:274  栏目:唐诗宋词
标签:唐诗宋词大全,http://www.lexue88.com 《初唐诗歌——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教案,

学习目的:

    1、 了解沈、宋的主要成就在声律方面;

2、认知张若虚对明丽纯美诗境的追求,是初唐诗歌创作追求丰富多样美,唐诗意境的创作已进入炉火纯青的表现。

学习提示:

1、    理解沈、宋使五律定型化的具体表现。

2、    认识张若虚《春江花夜月》显示的诗境美及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

韵律美       诗境美

复习与思考:

1、    沈、宋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    律诗定型在唐诗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

3、    张若虚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作业与练习:

一、     名词解释:

沈、宋

二、     填空题:

1、五律的定型是由                       最后完成的。

2、沈佺期、宋之问是初唐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        。他们的作品大多为                            ,品缀升平,标榜风雅。

3、沈、宋的主要贡献是“      ,         ”,使五律定型化,表现出对诗的             的自觉追求。

4、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是一首        ,采用的是      

而赋予全新的内容。全诗将画意、诗情与                  融为一体,,创造出        、玲珑剔透而又无迹可寻的诗境,并且升华了           的传统主题。

三、     简述题:

1、    五律定型对于唐诗发展有何意义?

2、    沈、宋写的较好的作品有何特点?为什么?

四、     论述题:

张若虚《春江花夜月》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内涵?在唐诗发展中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沈、宋     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二人俱以律诗见称。沈、宋的成就主要在声律方面,他们继承前人在声律方面的创新,加以规范,即“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使律诗趋于成熟定型,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二、     填空题

1、沈佺期   宋之问

2、宫廷诗人  应制酬唱   咏物    赠别

3、“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韵律美

4、长篇歌行  乐府旧题    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     情景交融     游子思妇

三、     简述题:

1、       五律的定型,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可以由五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还可以在五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

2、      沈、宋写得较好的诗作是中宗元年,武后男宠张易之被诛,他们因依附张易之而被流放岭南以后的创作以及非宫廷                     应制之作,这类作品有较真实的情感。如沈佺期的《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落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浪河北音书绝,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诗借乐府古题,写思妇在寒砧催木叶的深秋对久戍不归丈夫的思念,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密切结合。寒砧声声,海燕双栖,木叶萧萧,秋夜月明等环境描写,衬托出思妇的孤寂愁苦。这是一首较为成熟的七律格律已很严整,声调铿锵,富于韵律美。又如宋之问的五绝《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青。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首诗作于诗人从贬斥之地泷州(今广东罗定)逃归洛阳途中。一、二句追叙贬居岭南,时间久远,与家人音信断绝,表现出思乡念亲之情。三、四句写因为思乡心切,越接近家乡内心越忐忑惶恐,以至“不敢问来人”的心理。诗具有声请并茂,意在言外的艺术感染力。

四、       论述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反映出初唐诗人对诗歌意境美的追求,诗人将真切的生活体验融入美的兴象,诗情与画意结合,其浓烈的情思氛围、空明纯美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以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盛唐诗的到来作好了艺术铺垫。

诗人先从春江夜月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至“汀上花白看不见”)紧扣诗题,围绕着“春”、“江”、“花”、“夜”、“月”五个字由大到小,从远而近逐层铺写,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同时沉浸在对似水年华得体认之中。接着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美好人生的思索,诗也由写景转入抒情(“江天一色无纤尘”至“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感到神秘而亲近:虽然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方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己”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最后诗人转而借明月春宵之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歌唱人间纯真挚爱的深情,尽管也有明月长圆而人情难圆,青春苦短的伤感,其中仍含涵着“不知几人乘月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对重逢的企盼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第  三  节     陈 子 昂

    学习目的:

全面把握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核心及创作成就对于初唐诗歌革新的深刻影响。

    学习提示:

1、    理解并掌握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

2、    把陈子昂诗歌创作成就;

3、    认识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格和唐诗风骨的关系。

    关键词

          风骨        兴寄        《感遇》诗

    复习与思考:

1、    简要阐明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2、    陈子昂《感遇》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作业与练习:

一、     名词解释:

1、    风骨

2、    兴寄

二、     填空题:

    1、在           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对于变革初唐    

        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               

三、     论述题:

1、    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在他的诗歌创作里实现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初唐诗歌——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教案
《《初唐诗歌——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教案》相关文章

tag: 唐诗歌  初唐四杰  ,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唐诗宋词

发表评论
发表读后感言(游客无需登录,即可直接发表感言。)
匿名评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幼教大全 | 免费教案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资格考试 | 高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