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是后四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最后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的。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最后两句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渭城”一句从对面着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关于诗歌的主题,教材上认为这首诗根据史事想象,铜人被拆时辞别汉宫的悲伤情景,抒写盛衰之感,也隐约讽刺了中唐几朝皇帝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的愚妄。
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诗中金铜仙人迁离故土的悲哀,实际上是借非非之想寄托诗人“宗臣去国之思”。
《唐诗鉴赏辞典》认为诗抒发了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综合对全诗的分析我们认为后两种说法,比较合理。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